何必对文创月饼少见多怪
杨雪
        中秋将至,多款文创月饼上线,包装精美,价格也惊人。有网友称“一半钱为盒子付了”,但从销量看,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为此买单。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泼冷水”的声音,认为有些文创月饼会助长社会攀比、浪费、奢靡之风。如此对一款文创食品上纲上线,笔者则有不同看法。
        回忆一下曾经的“天价”月饼,个人印象颇深的有这些特点:包装雍容华贵但又土又俗不能细看;馅料标榜山珍海味但未见得好吃,而且也不知是否真材实料,总之妥妥的暴发户气质。
        再看打文创牌的月饼,当诗词歌赋被印上了食品,变成舌尖美味,传统文化教育就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琅琅书声,而变成了衣食住行中的潜移默化。相比文具、礼品类的文创产品,食品类文创产品理应更具有推广性和普及性。这也是让大众共享丰富文化资源的方式。
        说实话,实际上二者也有本质区别。不管如何过度包装,传统月饼卖的始终是月饼,而文创月饼除了售卖月饼之外,还兜售了文化符号和理念。所以说文创月饼不过是众多文创食品的种类之一,和我们在博物馆礼品部或旅游纪念品商店看到的文创巧克力、糖果、饼干类似。
        开发文创品是世界潮流,欧洲的博物馆做得尤其好。冰箱贴、便签、纸巾盒、围裙、小零食……从文具到家居用品再到食品,或创意好,或体现旅游纪念意义,让人明知道有点贵也愿意挑选一两件特别中意的带回家。消费文创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为产品设计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和文化价值付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
        这些年,很多厂商也都开发出包含自己品牌文化在内的月饼,而且销路不错。要说起来,如此利用自己品牌特色并结合本土文化做出创新食品,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创形式呢?
当前:A3(2018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