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综述四
创建文明 提升城市气质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对300户家庭进行表彰。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公布了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名单,全国494所学校获此称号。
        截至2017年11月,已经命名表彰和经复查确认的全国文明城市(区)172个、全国文明单位7420个。
        截至2017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是广大人民的期盼。
        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85年的23.71%,再上升到1995年的29.04%。尤其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截至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为推进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创三优”活动,以及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家庭创建、文明校园创建等活动。
        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快速发展的城市像一幅幅绚丽璀璨的画卷,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来。


        宜居宜业
        城市发展提“气质”

        华灯初上,沿着广东省深圳市25.6公里长的深南大道行驶,一路高楼林立,处处璀璨辉煌。这里是深圳的名片,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光荣梦想,也昭示着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1980年,第一段修通的深南大道全长仅2.1公里,7米宽的路只够两辆车并行;1987年,6.8公里长的深南大道被深圳人自豪地称作“十里长街”;1992年,深南大道拓宽至135米;2018年,深圳推出景观照明提升行动,夜晚的深南大道魅力动人……
        深南大道的变化让人称赞,“深圳速度”更是让人惊叹。
        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到拥有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GDP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拥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了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一部深圳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掀起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大潮的实践明证。不只是深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诞生了一批超大、特大城市,以及几大城市群。
城镇化发展也就意味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满足了市民对于幸福的追求,城市的变化也使得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行动起来,主动打扫和维护环境卫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活动,演绎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影响着周边更多的人,共同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生活富裕
        百姓安居享“红利”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合肥路街道居民马连发,看着自己40年来记的14本家庭账本以及粮票、液化气证、粮油供应证、副食品证等“老物件”,感慨不已。
        “1978年,我的月工资只有36元,妻子是32元。除去最基本的吃喝花费,还有给双方老人各5元的赡养费之后,每月就所剩无几了。” 马连发说,“我们打算买一辆自行车,这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大件’,为了攒够买自行车的钱,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
        现在,马连发的月退休金达到了6649元,妻子的月退休金也达到了2956元。今年4月13日,一辆价值23万元的“升级版”新轿车,成为家庭“新成员”。马连发说:“这就是我们家在改革开放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改革开放的助推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日新月异。马连发家的生活是改革开放的“红利”,也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
        40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上世纪70年代,城市居民的住房大多为平房、筒子楼,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窄小的楼道内经常被烧火的煤烟和做饭的油烟所笼罩。行走在马路上,还经常可以见到自行车如流水般滚滚而来的壮观景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条件、出行模式不断改变着。如今,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不仅实现了住有所居,住房内独立的卫生间、厨房、淋浴房等设施也应有尽有,交通方式更是多元化,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共享单车……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已将城市覆盖。
        市民的生活追求早已不仅限于吃饱穿暖,而是配套齐全、秩序良好、功能完备、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为民创建
        激活“细胞”育文明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起来。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新生事物。
        1997年 4月 21日,中央文明委(办)成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中央的做法相继建立和完善了相应机构,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家庭创建、文明校园创建等活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让城市更加文明。文明城市创建是整个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龙头工程,贯彻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工程,立足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实际,以提高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和单位的文明程度为目标,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明家庭创建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文明校园创建以学生为中心。抓好文明校园创建,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塑造美好心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育基础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到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活动,到道德模范评选、好人之城和志愿之城建设……向纵深发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把各类创建活动落到了实处,提升城市气质,激活了城市里的每一个“细胞”,以扎实成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 秦丽 杨文娟 何纯佳 赵青 王丽采写)

当前:A1(2018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