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窗
有责任担当的自媒体方能持续红火
张全林
前段时间,新浪微博社区管理官方微博发布了《关于调整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注册和使用微博规则的公告》。公告称,为进一步营造清朗、健康、文明、有序的平台环境,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安全,自2018年11月1日上线的新版本客户端起,微博将暂停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开放注册功能。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为自媒体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浪微博社区的公告,彰显出了对自媒体治理的态度。
当下,自媒体具有非线性传播、零门槛、低成本、随意性的特点,用户发布的信息内容不完全受网站的控制,无技术难度、缺乏规范约束、流量竞争导致内容质量低等一系列问题,让自媒体的副作用令人担忧。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职自媒体从业者人数已近260万。笔者以为,这意味着,自媒体从业者的准入门槛很低。而过于宽泛的从业资质筛查,加之内容审核的“挂一漏万”,无疑给一些缺乏责任感的自媒体提供了生存的乐园。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无下限地博眼球,毫无顾忌地搞“爆款”,只求将银子纳入口袋,“骂得好啊,骂的人越多就越有机会火”竟成为一小部分自媒体人信奉的“不二法则”。
因此,对自媒体的管理不能靠市场自然淘汰。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法令管制网上活动,但大都只是停留在对网站的管理上,离管理自媒体本身还有一定距离。监管不能全覆盖是自媒体乱象频生的重要原因。所以,监管亟待跟上自媒体发展的步伐。如何利用强大的技术保障来提升规范自媒体网络平台的能力,通过建立顺畅的联动机制实现数据共享,提升监管的效率,利用动态监测等方式即时高效遏制自媒体平台的各种违法行为,这都有赖于完善机制和强化技术支撑。
把住入口是自媒体最有效的治理方式。事实证明,对自媒体的管理不是仅盯着网站等服务运营商就可以万事大吉的。自媒体运营平台当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对自媒体申请人的准入审核,却不能全部赋权于企业。因为就企业的属性而言,过多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的把控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事实上也无法外包的。
目前,对自媒体进行管理的主要是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服务单位,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病显而易见,由于监管力度的不够和利益导向的使然,作为网络传播这个特殊行业很难在资质上守住底线。长远来看,相关部门承担起准入审查的职责是自媒体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鉴于自媒体种类繁多,传播的功能取向不一,应该本着分类管理的思路,设置不同的入行门槛。根据账号的身份,做好分类备案,贴上不同标识,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如以发布新闻资讯为主的社交类自媒体,实质上从事的是信息的创作和生产,既然办的是新闻性媒体,理所当然应该具备新闻从业者的资质条件。
就属性而言,自媒体仍然是社会价值观的传播工具。不容否认,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民生利好,但凡事要算大账,不能因为自媒体能创收,就可以忽视聚民心、兴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