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日月多长歌多长”
刘全军
“山歌亲哎,土里长来土里生。掏心话儿口头语,我爱唱来你爱听,高山流水有知音。”千百年来,勤劳坚毅的紫阳人民耕耘脚下热土,在劳作中孳生文化,在生活中衍生文化,紫阳民歌为秦巴紫阳打造出了一张精美璀璨的艺术名片,让紫阳县名扬天下。2002年,紫阳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紫阳民歌列入其中。
在紫阳这片热土上,人们劳作的生活足迹成为了紫阳民歌不变的主题。正如民歌所唱:“立春唱到谷子黄,日月多长歌多长。”山里人唱山歌是与劳动生活紧密相关的,一天不唱喉咙发痒。浓郁的地域文化与南北迁徙移民交融,形成北地南腔、南北融会的民歌文化特点,衍生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花鼓词、风俗歌等品类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是性灵的歌唱,接山地气,雅俗共赏,为群众喜闻乐见,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如《高粱调》《送饭调》《挑水调》《摇仙桃》《十对花》等歌曲,都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上个世纪50年代陕西省音协和音乐院校的专家、教授在紫阳采风发现,紫阳民歌开始由山野田间向外界传播,引起高度重视。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紫阳文艺工作者开始在全县展开大规模搜集整理,辑录传统民歌千余首,因为时代在发展,美好生活在继续,民歌也自然会在传承中创新和发展。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来,紫阳地方文艺工作者吸取传统民歌养料,民间口头创作与人文书面创作形成“合流”,标志着紫阳新民歌时代的到来。作家深入民间,扎根生活,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传播。张宣强、刘培森、田先进、黄群众、项楚乔、吴向元等一批新老文艺工作者笔墨饱含深情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紫阳民歌。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紫阳县的文艺创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传唱普及紫阳民歌为己任,用音乐的艺术形式,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紫阳特色音乐作品,为紫阳民歌创作注入了新生活力。
文化传播需要付出,更需要载体,近十年来,紫阳县不遗余力向外界推介民歌,扩大影响力,制作出了《巴山汉水情》《郎在对门唱山歌》《清乐华吟》等紫阳民歌光碟,编写了《民歌进校园》教材,定期举办“欢乐广场大家唱”“万人唱紫阳”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参加西安音乐会、陕北陕南民歌交流演出等紫阳民歌推介活动,不断扩大了紫阳县的知名度,助推了旅游事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紫阳民歌研究成果丰硕,戴承元《紫阳民歌文化研究》、张宣强《唱歌的土地》、田先进《性灵的歌唱》、杨银波《紫阳民歌音乐研究》等著作,从地理文化、感性认知和曲式特征及文化蕴涵进行了诠释和论述,为紫阳民歌文化构建了理论支撑。
艺苑添新趣,紫阳民歌剧。成立于1958年的紫阳汉剧团发展至今,编创的众多剧目在各大比赛中屡获殊荣,特别是在近几年创作、排演了大型紫阳民歌剧《茶山情》《一孝千金》等剧目,把紫阳民歌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唱起山歌赶太阳,河谷唱上摩天岭,立春唱到谷子黄,日月多长歌多长。”人亦老,天亦老,民歌不老!紫阳人爱唱民歌,是浸淫在骨子里深情热爱,只要一唱起民歌浑身都来劲;只要一唱起民歌,心中就升腾起对美好的幸福生活和对明天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