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美乡村绽放文明花
——辽宁省盘锦市多举措助推乡村振兴
王叶溪
        “早两年,荷花塘的位置还是个坑塘,塑料袋满天飞,垃圾更是随便乱扔,夏天家里连门窗都不敢开。再看看如今,我们习惯了垃圾分类处理,地上掉个雪糕棍,小孩子都知道捡起来扔到垃圾桶。”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榆树街道曾家村村民孙艳春的一番话,道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给乡村居民带来的改变。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近年来,盘锦市乡村积极探索,真正让农村留住乡韵、记住乡愁,让文明之花长久盛开。
        垃圾分类与生态文明
        齐步走
        中午时分,孙艳春在自家民宿里忙活着做饭,他家的三色垃圾桶平日就摆在前院西墙根,他还细心地给它们装上了边框,显得整齐有序。孙艳春的妻子李玉娥给丈夫打完下手,将垃圾分好类分别倒入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这件事儿她做得驾轻就熟。
        据了解,早在2014年,盘锦市的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试点便已启动。通过在试点村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试点区域95%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取得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农村垃圾中可降解的农业垃圾占50%以上,可降解垃圾就地降解处理是最环保、最经济的方式。通过垃圾分类,将可降解农业垃圾就地投入氧化塘进行环保堆肥处理,产生的农家肥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保护耕地,还节省了清运垃圾处理费。
        通过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工程,盘锦市不仅解决了“垃圾围村”顽疾,而且通过建立农村日常保洁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大环卫体系,巩固住了来之不易的干净、整洁,使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玉娥所居住的曾家村便是较早开始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的试点村之一。“刚开始觉得没用的都是垃圾,全扔在一个桶里。现在学会垃圾分类,再也不乱丢垃圾了,咱不能给保洁员添麻烦。”李玉娥说,垃圾分类处理不仅净化了乡村环境,而且提升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素养。
        宜居环境与幸福生活
        划等号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近年来,盘锦市实施覆盖全域的美丽乡村建设,下大力气破除农村环境痼疾,让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常驻乡间。说到这几年来村屯环境的变化,家住大洼区王家街道石庙子村的郝明卫笑得合不拢嘴,而聊起自己和妻子的缘分,郝明卫说还得感谢这几年村里兴起的旅游业。随着石庙子村民宿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此打工,他的妻子高红便是其中一员。两人成婚时将房屋装修一新,原本放杂物的房间铺上了彩色瓷砖,兼备了厕所和淋浴间的功能,厨房里也都是现代化的家用电器。院落里种植着许多果树,缀满红果的山楂树在一片树丛中格外显眼。郝明卫说,这些果树是村里分给村民种植的,既美化院落,还能在收获季带来另一份收入。金秋时节的红果子,给乡间生活染了一抹幸福的颜色。
        近年来,石庙子村利用交通方便快捷、文化资源丰富、村庄环境优美的特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民宿等项目,使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成为村民致富的新增长点。该村以“我在农村有一亩田”为主题,大力发展“互联网+认养农业”,并利用原有的稻田排灌沟渠,改建成自行车骑行道、人行道以及电瓶车观光道,在自然风光中融入稻田艺术景观、休憩景观、小品景观,配套了咖啡厅、书吧、驿站等设施,还通过“政府+公司+协会+农户”方式,扩大石庙子村民宿产业集群。
        同时,为了深化“家文化”建设,石庙子村还把家规家训融入家庭美德教育融入乡村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从社会治安、村风民俗、环境卫生等方面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正引领村民阔步行走在共享文明成果的幸福路上,“点燃”村民奔向好日子的信心与动力。
当前:B2(2018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