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变化
寇俊杰(河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改革开放前,能吃饱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听母亲说,上世纪70年代初,一般人家很少能吃上白面,过年能吃上玉米面就不错了。那时每天都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儿活”,就这也很难吃饱。特别是到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上小学的大哥每天放学一回家就蹲在墙脚,一动也不动。那个年龄的男孩子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母亲问他是不是病了,他说不是,就是饿得不想动。母亲叹了一口气,她也没办法,那时就连下地干活的劳力也吃不饱,天一黑就睡觉,就是为了早点儿睡才不觉得饿。
        改革开放后,各家各户分了责任田,种地有了积极性,再加上兴修水利,科学种田,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大米白面很快上了人们的餐桌。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上小学,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人们吃饱肚子已不成问题了,但北方种稻子少,大米饭还是不能常常吃到,菜也都是萝卜、白菜,只有夏天能偶尔吃到豆角、西红柿等。要吃肉得等到过年杀猪,所以我们天天盼着过年,或者是盼着能参加婚宴,说“头三后四”可能有些夸张,但提前饿饿肚子,宴席上大吃一顿,过后慢慢消化的情况还是有的。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进城里打工,再加上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餐桌上越来越丰盛。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种地、养猪,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大米、鸡鸭鱼肉随时都能买到,冬天也能吃到豆角、青椒等反季节蔬菜了。可以说,只要想吃,天天都能像过年一样。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乡下人来说,要想改善生活还得到县城买,要一大早出发才能赶上中午做饭用。好在没几年,镇里也建了农贸市场,那时我上高中,每周末回家,母亲都为我做好吃的。
        进入新世纪,村里的路修通了,去县城进货方便了,有人就在村里建起了超市,这样人们不出村就能买到新鲜农副产品。可是人们的嘴却挑剔了,嫌自家做的不好吃,来了客人或隔三差五地就想下饭馆吃。于是有人看到了商机,先是大村有了饭店,后来小村也有了饭店,不过刚开始饭店的规模都不大,在自家院子里,腾出三五间屋子而已。那时农村的婚宴也有了变化,人们嫌麻烦不在自家做了,请专业上门包桌的,后来有人在村里盖了大饭店,档次上去了,上门包桌的就少了。
        近几年,人们对吃偶尔又开始犯难了,在街上转几圈,看着大小饭店,嘴里说着“吃啥呢?”可心情却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没啥可吃,现在是选择太多不知道吃啥!
当前:B3(2018年12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