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 创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
常 河

        走进安徽省黄山市的任何一个村落,映入眼帘的,除了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皖南古民居,还有干净整洁的村道。清澈的小溪围绕着古民居,古树参天,鸟鸣啾啾,穿行其中,养眼养心。
  诗意的画面和惬意的环境得益于黄山市对垃圾宣战的久久为功。
        织就一张网
        擦亮乡村容颜
  在黄山市徽州区洪坑村西侧毛亭,有一个新建的徽派建筑院落,这是黄山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
  该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总投资4.12亿元,自2017年5月开工以来,经过17个月的建设,去年10月已经开始设备安装和调试。负责项目建设的黄山泰达环保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焚烧炉焚烧垃圾产生热量,通过余热锅炉把热量传递到发电机进行发电。余热锅炉的尾气经过烟气净化系统里的反应塔和布袋除尘器,对烟气里面的杂质和有害物质进行处理,达到净化。一期项目建成后,日处理垃圾量可达600吨,黄山市的生活垃圾将被定期运入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而在歙县森村乡,黄山中环洁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歙县项目部对项目进行细化。按照方案,这个下辖5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组、拥有4062户的乡将按照每户1个配置30升垃圾桶4062个,沿着县乡道配置120升垃圾桶378个。双桶车负责以桶换桶的形式将巷道内的垃圾倒运至村道旁的待运点。侧挂桶负责沿村道进行垃圾桶的垃圾收集,定时定点转运至县道旁对接后装车。最后,由8吨后装车沿县道进行垃圾桶垃圾收集和对接侧挂桶车运至焚烧厂。
  为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2017年,黄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黄山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项目,通过政府购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共同建立健全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
  2018年6月5日,黄山市城投公司牵头会同中标单位东莞家宝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大连新天地环境清洁有限公司联合体组建了PPP项目公司——黄山市中环洁城市环境管理有限公司。由该公司负责全市村庄及道路保洁、水域保洁、集镇清扫保洁及清运、国省县道及所辖范围内的景区、景点垃圾收集与清运,以及为提供上述服务所必需的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压缩、转运体系和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投资建设。在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各建设一座中型垃圾转运站,最后所有乡村生活垃圾都将转运到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发电。
  黄山泰达环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才玉说,整个PPP项目覆盖人口共计约116.13万人,覆盖地域面积约9188平方公里,日产垃圾量约434.55吨。
        从垃圾兑换超市
        到农药集中配送
        如果说PPP项目是在黄山大地上织就了一张垃圾转运和焚烧的大网,那么这张网打通从村道到居民家的最后100米,才是彻底消灭垃圾的关键。
  2016年7月,新安江源头的休宁县流口镇创办了安徽首家垃圾兑换超市。流口镇镇长程伟说,超市的设立,极大改变了村民原来随手丢弃垃圾的不良习惯,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垃圾兑换超市的运营,扩大了保洁覆盖面,提高了村民的保洁积极性。如今,休宁的垃圾兑换超市发展到14家。
  去年夏天,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黄山市调研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推进情况时,对这个创新举措称赞道:生态美超市,发给了人民群众生态美红包,换出了良好风尚,换出了经济实惠,换出了绿色发展。
  黄山市委书记任泽锋说,生态美超市是黄山市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中探索建立的垃圾兑换超市的升级版和拓展版。目前,黄山市已推广建立了24家生态美超市,按照“区县统筹、乡出资、村管理”运营模式,统一名称、统一标识标牌、统一运行机制。同时实行超市会员制、积分制,将便民服务、门前三包、护河禁渔、志愿服务、示范引领家风乡风文明等融入其中,不断完善垃圾兑换的外延和内涵,助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安江流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以前,汛期过后,黄山市很多河边的树枝上,挂满了上游漂来的垃圾,大煞风景。结合新安江流域试点,黄山市强化环境治理项目支撑,相继实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修复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9亿元。同时,不断探索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新机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537名,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治水格局;严格环保准入,坚决不上一个污染项目。近6年来,黄山市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9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
  农村面源污染是新安江流域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2015年,黄山市全面推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零差价销售、统一信息化管理、统一回收与处置、统一财政补贴”的农药集中配送,建成网点444个,村级集中配送覆盖率80%,配送农药市场份额提高到70%。
  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生态美超市的激励措施,让黄山的乡村焕发俊俏容颜。而即将投入使用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又将各个村庄收集起来的垃圾转运后集中焚烧,随着具有长效机制、从“毛细血管”连接到“心脏”的乡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在皖南大地形成,山村新貌可期,新的黄山可期。
        (据《光明日报》)

当前:B2(2019年0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