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的中国情结
        法国巴黎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是近140年来西方眼中的标志性亚洲艺术场所。中国艺术史专家、曾在中国留学的赛努奇馆长埃里克·勒菲弗(中文名“易凯”)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了博物馆与几代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深厚缘分,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博物馆的频繁合作。
        从何时开始关注当代中国艺术?
        据易凯介绍,亚洲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勒内·格鲁塞于1933年开始担任赛努奇馆长。格鲁塞曾写道,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对亚洲艺术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二战以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日趋重要,人们不再只关注亚洲古代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其当代成就,特别是中国绘画。博物馆也发现许多具有创新风格的作品,比如傅抱石在重庆时期画的山水,张大千和吴作人在敦煌临摹归来后的创作。
        易凯还介绍道,勒内·格鲁塞对当时在法国的中国艺术家非常友好,并与画家潘玉良、雕塑家滑田友等都有来往。
        改革开放:向世界推荐中国艺术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法国、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相当大的进展,而赛努奇也从日益密切的中外交流中受益良多,成为不少中国画家重返欧洲艺术舞台的首选。易凯提到:“赛努奇博物馆一直记得这批中国画家,他们的声名在这里有迹可循,我们了解其作品价值”。
        比如1979年,林风眠选择在赛努奇首次举办其国际作品展。此后,吴作人、吴冠中也陆续在此办展。由此,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开始定期地被呈现在法国公众面前。吴冠中、张大千、林风眠、赵无极等都向博物馆捐赠了画作。其中,张大千在1953年就一次性捐赠了73幅画作;2016年,赵无极遗孀向博物馆捐赠了近40件赵无极作品及其个人收藏品,以纪念画家与博物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改革开放使得这些中国艺术家重返欧洲舞台,重启了中法很久之前就缔结的合作关系。在2011年,赛努奇博物馆主办了名为《中国艺术家与巴黎》的展览,以油画、版画、素描、雕塑等作品全面展示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常玉、刘海粟、常书鸿等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此次展览的室外部分在著名的蒙梭公园举行,还展出了黄永砯、马德升、沈远、王克平等新一代艺术家的作品。2014年,时值中法建交50周年,赛努奇举办了《白明:绘画与瓷器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传统墨迹。
        与中国博物馆合作:传播中国文化“芳香”
        另外,博物馆不仅与中国艺术家合作,还多次积极和中国博物馆共同筹划古代中国主题展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赛努奇已4次与上海博物馆合作(青铜展、《海上画派》展),赛努奇还曾将“镇馆之宝”——商代青铜器虎噬人卣借给上海博物馆展出。
        他们最近一次共同主办的《中国芳香:古代中国香文化》还邀请了迪奥香水首席调香师和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亚洲文化专家,用法国工艺重现了四味中国古香(六味熏衣香、定州公库印香、玉华香和香发粉),并为展览调制了独家香氛、增强大众的感官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芳香”的策展灵感是易凯由中国旅行的经历所得的。
        不仅如此,赛努奇也和浙江省博物馆(青瓷展)、山东省博物馆合作。例如,赛努奇的《中国四川古代文物展》展出了三星堆的部分文物;2009年,山东青州佛教造像展在赛努奇开展。事实上,青州佛像在西方多个国家巡回展出,包括2001年柏林老博物馆、2004年华盛顿赛克勒美术馆、2008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等。因此,中国艺术在海外并不是单纯地被收藏、展示,而是更高质地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流通,逐步走向大众视野。
        易凯在谈到未来的计划时表示:“我们还在为新展览做准备,以便向观者全面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的中国文化,尤其包括20世纪的中国艺术大师作品,最终完整呈现中国艺术历史脉络。这是我们2019-2020年的目标”。
        (据中国日报网)
当前:A4(2019年0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