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冬季取暖一头牵着百姓冷暖,一头系着蓝天白云。在北方,冬季传统的燃煤供暖方式排放多,污染大,在环境保护的硬约束下,包括“煤改电”“煤改气”在内的清洁供暖开始受到追捧。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日前透露,2018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比下降12.1%。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全年首次无持续3天及以上的重污染过程,全年连续195天无PM2.5重污染,“蓝天”含金量进一步提高。这里面就有清洁供暖的功劳。
中国经济信息社和中国城镇供暖协会1月8日发布的《清洁供暖路径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根据各地公布的“十三五”期间供热规划以及相关规划,北方十五省(市、区)“十三五”期间供暖面积发展潜力约为32.3亿平方米。其中,京津冀地区6.1亿平方米,东北地区5.4亿平方米,西北地区7.3亿平方米,华北地区(山东、山西、河南)13.5亿平方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方采暖地区的供热面积“十三五”前两年已发展约10亿平方米,这就意味着清洁供暖需求巨大。
《报告》进一步指出,清洁供暖工作绝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去煤化,而是要对煤炭、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能源形式合理配置、多源互补、统一规划,对整个供暖系统进行全面的节能减排、装备升级、能效提升,为清洁供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商业环境,确保清洁供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本期,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我国北方采暖地区在清洁供暖方面的举措和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