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在刚挂牌的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南城分馆,红红火火的春联让周末清晨热闹起来。市民拿着春联纸排起长龙,多名书法家在现场为市民挥春送福。随着“管理委托式”的南城分馆正式启用,东莞市文化馆与镇街首次联手,为东莞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崭新一步。
去年以来,东莞从体制机制、硬件设施、惠民工程等方面继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通过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文化惠民的“大超市”、文艺精品展示的“大平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菜篮子”,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
升级体制机制丰富“文化菜单”
1月12日,东莞市文化馆南城分馆“开门迎客”,打出了2019年的一张独家好牌——“有声有色艺术工程”,围绕听觉和视觉两大感官,以音乐和摄影为主的系列文艺活动贯穿全年,实现“周周有演出、周周有讲座、周周有活动”。
“有声有色艺术工程”是市文化馆总馆为南城分馆量身定做的年度品牌活动。作为第一所“管理委托式”分馆,南城分馆由南城群众文化艺术馆、南城文化艺术展厅、度香亭合并而成,总馆围绕“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配用、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体系,对分馆区域内的场地、人力、服务等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努力实现服务高效高质,品牌打造有力。
过去一年里,东莞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与时俱进,进一步升级:继续完善图书馆总分馆制,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城市阅读驿站”;持续推进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提前实现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全市总分馆全覆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排头兵”,东莞市文化馆在2018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广东东莞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会,搭建起东莞乃至珠三角现代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对接平台,为全省首例。
“这是东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试验。”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说道,文采会汇聚了各方优质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菜单”和“遥控器”交到需求方手中,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现场比价、按需选择、按流程自由采购,搭建了现代化的文化服务平台。
新型文化设施拓展城市文化空间
看书、看画展、看摄影展、喝咖啡,这种时尚的“一站式”文艺阅读体验,就隐藏在万江水蛇涌社区昔日的旧厂房、如今的泰库城市阅读驿站。
这个由200平方米旧仓库改造而成的书香一隅,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阅读区,还有艺术展览区、休闲餐饮区,总藏书有2800册,涵盖了艺术、设计、摄影等门类。简洁的工业风设计更是显得这个“图书室”个性十足。
“城市阅读驿站作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重点项目,是新时代东莞打造文化名城的具体行动,也是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随着“图书馆之城”建设持续推进,一批新形态多功能“城市阅读驿站”正在东莞出现,在楼宇马路间开辟了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
在塘厦镇,图书馆不仅有书,还有音乐。“音乐图书馆可以说是塘厦最有特色的阅读空间,打工歌曲是塘厦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就将图书馆与这种文化有机结合。”塘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道。
早在2017年,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项目就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广东作为外来人口大省,如何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广东课题”。而在过去15年时间里,塘厦以“原创打工音乐”为突破口,以建设打工歌曲创作基地为抓手,把这个“广东命题”落为实实在在的“东莞亮点”。
持续打造文化品牌亮出文化自信
过去一年中,“东莞文化四季”品牌活动全年共推出了100多场艺术演出、30场精品展览,线上和线下参与活动的市民达10万余人次。此外,东莞还持续打造“东莞文化年历”“东莞读书节”等活动品牌,亮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2018年12月,《记忆东莞——王鲁湘走读东莞》新书在东莞首发,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与市民面对面分享他眼中的东莞。书中,王鲁湘把茶山南社古村落与桃花源对比,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依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村落楼台依旧,非遗民俗传承不息。
近年来,东莞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了“龙舟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采香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去年9月,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迎来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迎来了东莞文化年历系列活动之中秋游园活动。当天,“百姓庆丰收”百人巡游队展示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农耕文化和丰收时节的喜庆场景,而客家山歌、草龙舞、茶山镇历代碑刻展等十多项特色活动,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节日中,展示出农民和农村的新面貌。
精品演出进基层项目只是东莞“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系列活动之一。回首2018年,“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共举办精品演出337场,开办公益文艺培训班205个,招收学员超过5500人,成为历年之最;同年组织成立东莞市文化志愿者演艺联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