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国宝永远都是有价值的”
——专访《国家宝藏》栏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李林晅

新闻提示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里落地生根,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大放异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2017年底至今,《国家宝藏》节目引发广泛关注,这也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缺少知音和追随者,关键在于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呈现、如何拉近与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距离。

 

 

人物名片:

于蕾,现任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栏目制片人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1998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曾任《非常6+1》《欢乐英雄》《回声嘹亮》《咏乐汇》和《梦想中国》等大型电视栏目编导、节目制作人。2012年,作为最早加盟哈文春晚创作团队的成员,于蕾成为央视春晚史上第一位女性总撰稿。在此之后,于蕾继续担任2013、2014年两届央视春晚总撰稿和兼任2014年马年春晚歌舞类节目导演。

 

近段时间,随着《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强势回归,其特殊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形式再次引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有观众表示,这档节目“每一场讲述都是荡气回肠的遇见,每一期节目都是跨越时空的旅行。”也有许多网友称:“每次看到民族优秀作品展示于眼前,整个人就会‘燃’起来!”。

《国家宝藏》这档节目越来越火,而与之一起火的还有该栏目的制片人、总导演于蕾以及她背后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制作团队。近日,记者与于蕾面对面交流,听她讲述《国家宝藏》背后的故事。

记者:近几年,国内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综艺节目比较多,《国家宝藏》作为同样一款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显得尤为独特,请问制作这档节目的初衷是什么?

于蕾:初衷就是希望能够把最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以有趣的方式传达给观众,然后渗透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空间。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这么沉闷的一个话题。但在我看来,博物馆和宝藏一点都不沉闷,之所以有人感到“沉闷”,是我们没有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去讲述它。

最初也有人担心,比如说这个栏目会不会引起争议,会不会带来新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只要大家能够关注历史、关注文物,即使带来的是争议和问题,即使把一个尘封的东西拿出来,可能还会弄得一身灰,那也比让文物尘封在箱子里无人问津要好得多,因为,擦亮国宝永远都是有价值的——我觉得这是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所在。

当然,把这些有意义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把这些富有中国情怀的东西延续下去,让我们的下一代知来处、明去处,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记者:《国家宝藏》每一期都会讲述三件国宝的前世今生, 那么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团队选择国宝时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标准?

于蕾:任何一个国宝的选择,我们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那就是必须要对当下这个时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很早就到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9家国内顶级博物馆调研,对博物馆提供的备选名单上的文物都作了深入研究。我们每期讲的三件国宝,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不是说一级文物就一定比二级文物好,禁止出境的文物就一定比不被禁止出境的文物强。我们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中国情怀的文物,或者说这个文物它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或者能够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某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它可能是一块破布、一个木头片,或者是一块石头,但不管是什么,它必须让我们觉得心灵被涤荡,而这种涤荡有可能是喜悦的,有可能是骄傲的,也有可能是忧伤的,或者是反思,只要有荡气回肠的故事,只要能给观众带来某种感触,那么这样的文物就是我们想要选择的。 (下转A2版)

当前:A1(2019年01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