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川省兴文县共乐镇共乐小学 石纯元

陶行知先生曾言:“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自然为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植物的一生》一课的教学中,我尝试将课堂放到学校操场上,让大自然做老师,把操场边繁茂的花草树木当教具。学生四人一组,先仔细观察植物的叶子和花,然后采集多种植物的叶子,比较它们正面和背面相同、相似或不同的形状。我要求学生们在认真观察的同时仔细地作好记录。学生们对植物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再不见平日里的调皮捣蛋,一个个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观察记录。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隅良典对自己儿时探索经历的回顾:“小时候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这种对自然的感受和探索,不正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吗?小小的树叶背后是无穷的大自然,从观察一片叶子开始,科学探索精神渐渐培育和建立起来。

二、以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在《浮与沉》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向学生们展示两个一样大的水槽,里面分别装着淡水和盐水,但看起来它们没什么区别。然后,我拿着两个差不多大小的马铃薯,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两个马铃薯分别放进两个水槽里,你们认为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它们都会沉下去!”于是,我将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中,结果,一个浮了起来,另一个却沉下去了。学生们的脸上立刻写满了惊讶和好奇。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们进入实验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尝试操作。培养兴趣,是实验教学的突破口,更可能成为学生们科学探索路上的一盏明灯,引导学生们走进科学研究的大门。

三、不怕失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手工制作活动是让学生在制作中学习,慢慢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

在教学中,我时常会结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回家做一些小制作。如,在学习《热气球》一课后,让学生们自制简易热气球;在学习《压缩空气》一课后,让学生们学做空气枪;学习《镜子》一课后,让学生们制作潜望镜。

这些小制作,有的很成功,有的就不太好,但每次看到学生的作品,我都要兴致高昂地一个一个在全班展示,并给予赞扬或鼓励。我告诉那些暂时做得还不够好的同学,一定要有“工匠精神”。一次做得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不气馁,一次次研究改进,就一定会取得进步获得成功。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应主动承担科技兴国的使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在做中乐,在做中有所收获,培养对科学有好奇心、有探索精神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前:三版(2019年01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