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元宵
陈荣安

几十年前我在青岛上小学,一放寒假便去往掖县(今称莱州)农村的外婆家,过了农历正月十五才返回。

当时,那里的人把元宵节就叫“正月十五”“过十五”。尽管节日的名称不带“元宵”二字,但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有没有卖的我说不上,反正我和外婆从未听说过村里谁家买元宵,全是自己做,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三、十四这两天进行;做早了,皮儿往往要风干裂口儿。

制作元宵有好几道程序,当地统称“滚元宵”。先要做馅儿,把猪板油切成小丁儿,置入几个盆中,分别放进炒熟的芝麻、剁碎的去皮儿炒花生米、青红丝、干橘皮末及红糖、白糖、香油,逐一和匀,双手搓成约如二分钱钢镚儿大小的圆蛋儿,放在一个大盘里。

滚元宵的面叫“糕面子”,有两种:红胡秫(黏高粱)磨的,呈暗红色;还有黄米(碾前的籽实叫黍子)面。而白色的糯米面罕见,因为当地不产。

滚元宵的工具很简单:柳条编的簸箕和笊篱,大半盆凉水。这个活儿不费劲,可是一人做不得劲儿。我和外婆坐小板凳,先把面摊在簸箕里,将适量的馅团儿放入,外婆摇晃簸箕,待馅团黏匀面,就抖动簸箕让元宵滚进笊篱(力求勿使面落入),我迅速将之往水里一蘸(至少要没过元宵),出来沥净水滴。

这可是个“技术活”,落水太深,这一下一上延时,易使面过多地脱入水中;浅了,顶部元宵则没沾上水;此时可不能让大伙儿陪它再一起“下水”,怎么办呢?若整个没沾水,捡到一边,凑到下批;要是局部没水,手捏着蘸,否则不管它,这个元宵便做不圆,不好看倒也罢了,更会因局部皮薄煮时漏馅。

沥干水的元宵再倒入簸箕,再摇滚、下水……周而复始,大约六至八遍即成。做完一种面,换盆再做另一种。外婆摇得胳膊酸了,我俩就交替着做。

滚元宵跟包饺子一样,馅儿大皮儿薄固然好吃,但不好掌握皮、馅二者的火候。倘若滚的层数少,煮时没等板油熟透,皮却破开了,这可不行,所以还要统一兼顾。

水盆里的沉淀物都是极细的“精品”,是蒸枣糕的上好原料。另外,元宵风干裂口,煮前沾点水手握黏住,或用指肚儿抹面填充,煮时就不会漏馅。这都是外婆教我的。

当前:A3(2019年0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