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模式
帅亦娴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宜居福地,安徽省巢湖市积极做好结合文章,将“植绿护绿”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林长制、党建等工作相结合,开启“植绿、护绿、爱绿”的新模式,不断扩大“绿色”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在舒适优美的环境中。

    植绿:“义务植树+乡村振兴、林长制、志愿服务”

    今年,巢湖市计划义务植树80万株,为“四旁四边”镶上“绿边”。

    据悉,2017年林长制改革实施以来,巢湖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法定义务贯穿于生态保护修复和做强林业产业之中,探索“义务植树+”路径,植树护林200多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以上。

    “义务植树+乡村振兴”,植绿实现景美民富。巢湖市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四旁四边四创”活动(农村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简称“四旁”,道路河流两边、单位/居民小区周边、城镇周边、景区周边简称“四边”,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活动简称“四创”),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23个、森林长廊46公里,特色经果林、林下经济种植园15个。小果园、小花园的出现不断刷新乡村“颜值”和“气质”,为“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夯实了生态基础。这些“绿色”在优化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为农户带来更多就业岗位。

    “义务植树+林长制”,护绿实现常态长效。巢湖市将义务植树尽责率纳入林长制考核,护绿向365天延伸,县乡村451名林长率先履行法定义务,都有自己的“责任林”,都是“责任人”。不仅如此,巢湖市74株古树名木也实行挂牌保护,确定责任人或责任单位。另外,20个副林长单位还发挥各自优势,创建“八一林”“工会林”“共青林”“巾帼林”基地共12个。

    “义务植树+志愿服务”,爱绿实现共建共享。巢湖市林农、市民、党员、学生争做“绿色使者”,自发组织成立56个志愿服务队,活跃在17个乡镇街道、国有林场、绿化公司25个义务植树点,开展关爱自然、美化家园、保护母亲湖等学雷锋志愿主题服务活动3000多人次,栽植、抚育各类绿化、经济苗木10万多株。

    护绿:“红色党建+志愿联防”

    为守护青山绿水,保护造林成果,巢湖市将林农大户“武装”起来,组建扑火志愿队,与县乡村三级扑火队伍形成互补,率先在合肥市开创了护绿新模式。

    为保障志愿队健康发展,运转有序,巢湖市林业部门依托国有巢南林场和苏湾苗圃两个党支部,建立了两支扑火专业队和两个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既能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也能最大化发挥出防火物资的应急保障作用。平时物资装备实行定点集中管理、责任到人的方式进行保管与维护,在森林防火高发阶段,即每年10月1日起,志愿队到储备库申请领取扑火器具,至次年4月30日森林防火期结束,再将防火器具归还储备库,定点存放和维修。

    日前,首批由28位林农大户组成的志愿队在巢湖市苏湾苗圃、国有巢南林场内完成了首次集训,为便于机动联防,志愿队细化分为巢南、巢西、巢北、城区四个小队,每个小队由一名党员担任副队长,林农大户成为护绿主体,区域联防填补了合肥防火空白。

    该志愿队在人员组成、管理方式上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组建的扑火队伍完全不同,成员本着自愿互助的精神“抱团”抵御自然灾害,在立足自救的同时积极开展互救。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森林扑火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无论是机制、人员、装备、资金投入等都保障有力,但林农大户主动防火的意识还不强,多数还存在侥幸心理,投入上也比较少。

    据统计,2012—2018年,巢湖市累计完成各类造林11333公顷,其中由社会资本投资完成的占到八成以上。“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让许多农民变为工人,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入园务工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这些林农大户在促进增绿增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方面作用显著,但也是森林防火工作的薄弱环节。

    为激发林农大户内生动力,巢湖市林业部门牵头组建了森林扑火志愿队,并为28位林农大户无偿配备了风力灭火机、防火服等防火物资308件,价值20余万元。园主不但平时管生产,而且到了防火季节还要主动巡查兼职护林员角色,不再像往常那样被动等待政府派遣扑火队的到来。

当前:2版(2019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