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 打造更加优质营商环境
刘锐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五次提及营商环境,在肯定营商环境有效改善、国际排名大幅上升这一成绩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差距;既指明了营商环境优化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方向,也提出了实实在在的举措,如简政、减税、降费等。

    加快法律、尤其是良法供给。实现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良好的营商环境必须建立在明确、稳定、统一、可遵循的法律之上。稳定是法律区别于政策的特点之一,唯有明确、稳定的法律,方可约束公权、保护私权,有利于市场主体产生可靠的预期,提升对于市场的信心。只有法律统一、可遵循,方可期待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近年来,我国法律的增量提质速度明显加快,仅国务院过去一年就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8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37部。但法律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的任务依然繁重,宏观调控、产权流转、行政权规制等领域的法律还比较欠缺,计划投资法、行政程序法等对营商环境有重要意义的法律还没有出台。已经出台的法律有不少明确性、可操作性、可遵循性不强。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必须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当下尤其要注意法律责任配置的妥当性,责任不到位固然不好,但法律责任也不是越严越好,过严的责任会限制市场主体的自由,影响市场活力,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切忌处罚标准的简单翻倍及其它责任形式的随意设定。我们既要看到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取得的成绩,也要关注立法中出现的新问题。

    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需要良法,更需要良法得以有效执行。执法的第一位要求是严格。只有严格,方可约束执法权,防止执法不作为,祛除选择性执法顽疾。不过,执法的要求不仅仅是严格,还有规范、公正和文明。只有规范,方可促使程序的建立并正当化,防止执法乱作为,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再任性、执法结果更加公正。只有严格、规范执法,方可让违法者付出必要代价,解决老实人吃亏问题,同时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公正不仅要求执法结果的公正,还要求因公共利益限制市场主体权利、利益时应给予公正的补偿,从而有效保护产权,使有产者有恒产。文明要求丰富、优化执法方式,避免简单粗暴执法。

    稳定、可预期营商环境的塑造,需要我们的执法合法合理、诚实守信,既要防止“宽松软”,也要避免“一刀切”“过分严”,最大程度减少“运动式”执法。近年来的执法,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各方面都有很大程度提高,但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并不平衡,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公正公开透明高效司法。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司法公正高效解决纠纷,需要司法监督约束行政权力。与执法不同,司法的首要要求是公正。近年来的司法,公开透明程度明显增强,执行难得以有效解决,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等在司法判决中频频出现,这对于监督规范行政权力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诚如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的,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加快法治化进程。

    (据法制网)

当前:A4(2019年03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