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雪域高原的“公路医生”
——记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刘德贵
本报记者  漆世平

    阅读提示:

    夏日排水、冬天铲雪,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地区工作的他,无私救助、热情服务。在34年的时间里,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公路养护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吟唱着不平凡的奉献之歌。他就是四川省甘孜州公路管理局康定分局贡布卡养护管理站三级技术工、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刘德贵。

    “实在不好意思,刚接到通知,折多山顶翻了两辆货车,需要我们立刻去处理现场,等我忙完再跟你联系。”3月14日,当记者联系上刘德贵时,他正忙着赶往山顶的车祸现场。

    “到了现场,我们一边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通知交警现场交通阻塞,需要疏通。”之后,刘德贵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当天的事件,在救护车与交警赶到之前,他与同事发动过往人员一起将侧翻车辆抬起,救出被压人员,“1个多小时后,在交警的疏通下,现场交通恢复秩序。”

    因负责路段山高路险,气候多变,属事故多发地段,这种突发事故,刘德贵和他的同事一年不知要处理多少件,但每一次他们都迅速行动,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事故现场。


    子承父业

    将青春奉献给公路事业

    今年53岁的刘德贵,已经做了34年的公路养护工作。“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一名公路养护人,小时候常看见爸爸帮助过往的车辆,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成为了一名‘公路医生’。”1985年,年仅19岁的刘德贵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剪子弯山养护管理站的一名公路养护人。从那一刻起,刘德贵与公路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是从那一刻起,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公路养护事业。

    剪子弯山养护管理站位于G318线,海拔达到4659米,是康定分局养护里程中海拔最高的一个管理站。“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热血澎湃,就想让自己管护的路段畅通。”那时候管护公路没有大型机械,基本上依靠人力,铁锹、铁铲、铁锤等是养路工人的必备工具。虽然工作环境极为艰苦,刘德贵却仍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1990年11月,刘德贵和同事得知西藏遭受了严重雪灾,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进藏将经过剪子弯山。当时冰雪无情地封锁了剪子弯山20多公里公路,气温降到了零下15摄氏度,为了保证车队能顺利通过,刘德贵和全班同事跟随单位派的两台推土机连夜上剪子弯山保通。

    为了确保救灾物资尽早送达灾区,刘德贵在车队的最前面用双脚和铁锹为推土机探路。连续走了9个多小时,极度的疲劳使他双脚如同灌了铅一样沉重。但他只是从背包里拿出干粮,顺手抓一团雪,一边吃,一边继续探路。第二天凌晨4点,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终于翻过剪子弯山,抵达安全地带。

    “当时只想着尽快疏通道路,让救灾物资早一刻到达受灾群众手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德贵仍记忆犹新。


    34个春秋

    海拔4000多米的风雪护送

    2004年,刘德贵被调到折多山贡布卡养护管理站,与全站同事负责管养折多山两侧共20公里的干线公路。

    折多山是入藏的第一关,最高峰海拔4962米,垭口海拔4298米,是国道318线通往西藏的必经之道,也是川藏线上第一个需要翻越的高山垭口。“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的意思,这里山高路险,气候多变。

    贡布卡养护管理站位于折多山G318线——康定公路分局管养的一条重要干线公路,也是甘孜州的一条主要的经济动脉。刘德贵和全站的同事为保障这条“生命线”的畅通,每天一早带着干粮出门,披着月光回家,常年重复着清理边沟、清运垃圾、清扫路面、填补坑函、抛洒防滑沙等工作。

    高原气候多变,每年冬季大雪都会席卷折多山,G318线折多山一带的公路,经常因冰雪覆盖、积雪过厚导致过往车辆受阻。“只要出现这种情况,不论白天黑夜,我和同事都要第一时间赶往阻车地段,协助各部门把受阻人员转移到安全地段。”通常,把受阻人员安顿好后,刘德贵顾不上休息,又和同事在凛冽的寒风中继续苦战,疏通公路,使受阻的车辆尽早顺利通过折多山。

    让刘德贵记忆深刻的是2015年3月,甘孜州连降大雪,折多山积雪深达30厘米,因弯多路滑,有的车辆侧滑致使沿线道路拥堵,乘客滞留。当时,因养护机械少,20公里的路面积雪积冰基本靠人工清除,为尽快清理路面积雪积冰,保障道路的安全畅通,刘德贵和同事在折多山上冒着刺骨的雪风连续奋战了两个星期。

    从步行护路,到骑自行车、摩托车,再到乘坐汽车,34年来,刘德贵每天都在管养路段来回无数遍。他和同事经常在路上把糌粑粉调成糊捏一捏,就着酥油茶吃,这便是他们每日的午餐了。

    尽管工作环境艰苦,但刘德贵仍然欣慰地说:“每当看到在自己和同事的努力下,忍冻挨饿的受阻人员又继续踏上了行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无私情怀

每次任务都冲在最前面

    2007月11月,刘德贵在所辖路段作业时,发生了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交警处理完事故现场后,碎片满地、杂物狼藉,他和同事赶到现场后,他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就开始清扫,同事们看到他这一举动,也都毅然拿起清扫工具打扫起来,令在场的交警和围观群众赞不绝口。

    2016年4月22日,一辆康定至石渠方向行驶的客运车辆侧翻于路边山坡。刘德贵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积极参加救援工作。他和同事在满是碎片和血迹的现场从客车内连续救出8名伤员,为他们争取了救援黄金时间。

    ……

    “好好地做一个人,好好地帮助别人。” 34年来,刘德贵一直用实际行动精心养护公路,为过往旅客提供无私的救助和热情的服务,承担起了作为共产党员和公路人的使命。

    “每一次应急保通,刘德贵都走在最前面,经常性地帮助过往旅客。”“刘德贵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老实本分,任劳任怨,有什么脏事苦事,他都是冲在最前面。”在同事中,刘德贵有着良好的口碑。

    34年来,不少同事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可刘德贵却一直在雪域高原坚守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好守护高原天路的神圣使命,发挥好模范表率作用。”刘德贵表示,他将继续践行雷锋精神,继续为人民服务。

当前:1版(2019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