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更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积极营造见贤思齐、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通过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围绕农民需求提供文化服务、开展文化活动,多方入手,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移风易俗
涵养淳朴民风
“原来都是攀比谁家送的彩礼多、谁家买的车好、谁家的场子摆得大。而现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正成为村子里的新风尚。”五河县头铺镇安淮村党支部书记丁锦传说。
今年春节期间,村民周维武家中亲人不幸去世,一纸告示张贴在村里的显要位置:“不办酒席,不收礼钱,一切从简。”“我们想着既然人去世了,何不把丧事办得简单点,只要生前把孝尽够就行了,也让老人家平静地走。”周维武质朴的话语,折射出价值观的改变,背后是乡风文明的深入人心。
安淮村在2018年成立了村民自治的红白理事会,制定了规章制度,成员由村干部、党员代表和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组成,本着自愿、节俭、文明、健康的原则,由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率先带头示范,谁家要操办酒席,红白理事会都会提前入户做思想工作,劝主家移风易俗。
陋俗的破除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丁锦传说,开展移风易俗,村民一场红白事办下来能省将近一万元,比之前节省一半以上的费用,群众之间攀比之风得到了明显遏制,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友善。
2018年,五河县出台了《关于全县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以良好形象影响带动群众,以实际行动抵制不良风气,以榜样力量引领新风正气。
文化育人
凝聚精神力量
手工课堂迸发灵感、书画室中泼墨挥毫、棋牌室里争夺正酣……走进吴家嘴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片热闹祥和的气氛,“社区里的老少每天都会来这里,下下棋、打打球、跳跳广场舞,时不时还举办文艺演出。”社区居民王理想说,自从社区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这里成了他最爱光顾的地方。闲暇时分,他就与社区里的一群老人到民乐室里排练演奏乐器,度过惬意的时光。
此外,站内还设有宣讲室、老人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志愿服务站、睦邻之家、民主大院、图书室、多媒体阅览室、五点半课堂、民乐室、书画室、女童保护室、心理咨询室、手工课堂……设施可谓“一应俱全”。
2018年以来,五河县搭建起多层次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一批“先行”示范点均已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升乡村的“颜值”和“内涵”,让乡风文明的种子落地生根。
“我们坚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选建一批特色示范点,建立基层文明实践主力军,把各类宣传思想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基层集中。全方位开展传思想、传政策、传道德、传文化、传技能活动。到今年初,已组建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60余支,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10余场,参与群众4500余人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五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震说。
传统文化
培育文明乡风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走进五河县小溪镇赵庄村,村道整洁、绿树成行,农户的院墙上,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古今箴言图文并茂,赵庄村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时,该村积极开展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新乡贤”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文艺演出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方式。这几天,五河县头铺镇安淮村非遗传承人茆加宏正带领村里的表演队编排戏曲节目,“我这次把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精神融入到戏曲中,把党的好声音及时唱出来。”几年来,茆加宏和他的表演队通过戏曲舞蹈的形式,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演出,激发群众的精神力量。
“我们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经常性组织开展‘中国梦歌曲大家唱’、乡村广场舞、地方戏曲展演、群众体育比赛、读书看报、文艺培训等活动,不断提振农村群众的精气神。”五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