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寄哀思 文明祭祀扬新风
本报记者 杨文娟 实习记者 罗园

    又是一年清明时,全国各地进入祭祀、扫墓的高峰期。4月1日,“仁孝四川·平安清明·绿色殡葬”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在成都市磨盘山公墓举行,现场有35个家庭参加了生态葬集中安葬仪式,家属们将手中的花瓣轻撒在节地生态葬位上,这片绽放着花朵的土地之下,长眠着的是他们逝去的亲人。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种绿色的安葬及祭祀方式,节俭治丧、生态安葬、环保祭扫,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绿色文明丧葬文化正在兴起。

鲜花寄哀思

    文明祭祀渐成风尚

    近年来,各地在大力推行惠民绿色殡葬政策的同时,健全完善殡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民众对文明祭祀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也大大提升,公墓中香烛纸钱等丧葬用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鲜花、水果、电子祭祀品等。

    今年清明前,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到,要充分发挥殡葬服务机构阵地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参与,使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逐步深入人心。各地要积极推进文明、低碳、安全祭扫。

    4月1日早上8点,成都市民李先生一家到磨盘山公墓为母亲扫墓,晚辈们纷纷将手中的鲜花摆在母亲的墓前,鞠躬祭拜。“焚烧纸钱不仅容易引发火灾,还会污染环境。现在提倡文明祭祀,用一束鲜花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比过去烧纸更环保,更文明。”李先生说。

    祭祀方式的转变,还带动了鲜花销售。在通往成都市磨盘山公墓道路两旁,很多商家在贩卖鲜花,一束束清香淡雅的鲜花摆在摊位前供市民挑选,前来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其中并未发现有贩卖香烛纸钱的商铺。

    65岁的曹婆婆正在自家摊位前招呼买花的顾客。从1992年开始,曹婆婆就在此售卖祭品,其销售的祭品在27年间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以卖纸钱等祭品为主,鲜花搭配着卖。这些年大家的环保意识增强了,香烛纸钱卖不出去,我们就只卖鲜花。”曹婆婆说,清明节前后,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上千枝鲜花。

    同时,该公墓的总服务台、大门和后门口同时设置了祭品换鲜花、投递寄语卡服务点,祭扫的市民可用香烛纸钱等祭品免费换取鲜花,并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写到卡片上,投递到“时空邮箱”中。成都市磨盘山公墓主任杨成龙介绍,从2014年起,磨盘山公墓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文明劝导以及向前来祭扫的市民赠送鲜花等形式,引导大家文明祭祀。此外,往年公墓设置的集中燃放点,今年已全部取消。“前几年劝导工作很难做,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提升了,几乎看不到有人拿着香烛纸钱等祭品来祭扫。”杨成龙说。

祭品换鲜花服务点

    文明祭祀形式多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原来陈旧的祭扫方式正在向现代的文明祭祀、环保祭祀、科技祭祀方式转变。除鲜花祭祀外,各地已推出音乐祭祀、放飞祭祀、心语祭祀、往生同忆、文化祭祀、植树祭祀、庭院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等形式,大力提倡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祭祀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这些祭扫方式的变化,不仅是人们崇尚文明理念的体现,也是清明传统文化内涵的回归。

    今年清明节前,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首次面向市民推出了以清明祭扫为主题的公益动画片。该动画短片以水墨风格呈现,时长约1分钟,向市民介绍了文明祭扫的意义和优惠政策,并呼吁广大市民,选取敬献鲜花、绿化植树、踏青遥祭、经典诵读、集中共祭、网上纪念等多种文明方式祭扫。

    3月30日,江苏省南京市的“古韵清明·放飞哀思”清明文明新风宣传活动在南京市岱山陵园举行,通过手绘风筝、放飞风筝、写寄语等形式,寄托了对先人的思念。伴随《风筝误》舞蹈表演,一只只写满怀念话语的风筝在志愿者们的手中放飞。天空中摇摆的风筝,既表达了市民对逝者的哀思,又让人们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随后,主题诗歌朗诵、古筝演奏、太极拳、汉服表演等传统文化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清明文化,引领人们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传承。

    同在南京市的雨花功德园陵园,“数字化生命遗产”项目也已经启动。陵园大门不远处是一处3D生态云葬区,墓碑由二维码铜牌替代,骨灰的存放也是多层次全方位利用空间。“生命遗产”可用语音、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更加生动地记录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以数字化方式永久保存在网络平台上。当家属怀念已故亲人时,只要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回顾其人生经历,读其文、听其声、观其影像,随时随地缅怀。它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人们提供文明低碳的纪念空间,引导群众从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精神传承上来。

    文明祭祀重在

    宣传和引导

    清明祭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风俗传统,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以前每到清明祭扫时节,人们上坟烧纸、燃放鞭炮,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尤其在植被茂盛的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烧香焚纸、燃放鞭炮等具有安全隐患的传统祭祀方式。

    今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将推动落实绿色惠民殡葬政策纳入30件民生实事,推动规划建设40个农村公益性示范公墓,打造乡村绿色环保、移风易俗、文化传承、家风家教示范基地。清明节期间,四川各地公墓将免费推出4000多个节地生态葬穴(格)位,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了引导教育农村居民移风易俗,进一步倡导文明祭祀,3月20日,张家口市经开区姚家房镇开展“倡导文明祭祀·保护生态家园·助力乡村振兴”文明祭祀宣传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向村民发放《清明文明祭扫》倡议书等宣传材料,倡导厚养薄葬的孝德新风,引导人们祭奠亲人采用敬献鲜花、植树绿化、家庭追思等绿色方式代替传统的烧香烧纸。

    “清明祭祀方式多种多样,保留传统的同时,应该摒除一些陈旧的、存在安全隐患的方式。尤其在植被茂盛的广大农村地区,烧香焚纸、燃放鞭炮的传统祭祀方法隐患极大,极易发生山火。”原绵阳市文明办主任赵方嵩说,文明祭祀重在宣传和引导。引导文明祭祀,从小的方面说,有利于环境保护以及个人生命安全;从大的方面说,它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农村,传统的祭祀观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转变,在加强宣传和引导、完善村规民约的同时,应该把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落实到家家户户,通过积极倡导,让平安清明、文明祭祀的观念深入人心,使村民从观念上持续更新迭代,用文明方式祭扫先人,不仅可以寄托哀思,更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当前:A1(2019年04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