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穿街巷、庭院人家”,再现此景的北京前门三里河,让前门的居民感慨万分。
三里河的命运颇有波折。据明《河渠志》记载,公元1437年,作为南城泄洪渠的三里河水系出现,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聚集于此,颇具江南水乡韵致。但到了清末,新的泄洪通道形成,随着人口增加,三里河逐渐被填平直至消失。
如何再现“水穿街巷”?2017年4月,北京着手疏解整治,将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渗透融合,还原历史河道位置和走向,8个月后,一条长约900米的新“三里河”重见天日,再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历史景观。
沿河而居的陈凤英64岁,是胡同里的老居民。每天早上和胡同里的老街坊相约来到离家不远的小广场上打乒乓球,练太极。出生在草厂胡同,又嫁到离娘家几百米远的大江胡同,陈凤英这辈子的生活半径始终在前门。眼瞅着前门几十年来的种种变化,人到晚年的她终于梦想实现:不搬离胡同,也能享受现代化的便利生活。
“你们是没见过,最早前门胡同里都是黄泥路,下雨天溅一身泥是常事儿。”在陈凤英的幼时记忆里,前门胡同窄小而逼仄,仅有的娱乐活动就是在胡同里踢毽子、捉迷藏……
陈凤英所在的前门东区占地面积58.6公顷,贯穿46条胡同,是一片京味儿浓郁的老街区。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增多,四合院逐渐变成大杂院,前门东区作为老城区的代表,民生问题尤为突出。
2014年,北京正式启动保护修缮草厂胡同。从杜绝大拆大建,到留住原住民,再到引入年轻人,都成为参与方的共识。经过腾退改善,胡同增加多项便民服务,主食厨房、菜站、理发店……为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回家,物业公司还配备了电瓶车,随时免费接送居民。
2016年,东城区政府启动为平房居民配套全电厨房建设工程,涉及千余多居民家庭,让胡同居民彻底告别燃气灶、煤炉子,用上了没有明火、没有高温,更干净、更安全的全电厨房。
站在前门胡同,抬头已看不到一根架空天线,胡同上空的葡萄藤架格外吸睛。以往最被诟病的胡同厕所也经历了“厕所革命”,不仅安装了新风系统、消毒灭蚊蝇设施、洗手池、污水池、隔断等,还用上电加热地板采暖,让胡同居民冬天上厕所也不遭罪。
“胡同宽敞了,胡同的生活更便利了。”在陈凤英心里,曾经因为家中子女多,不能搬离胡同住进商品房有所遗憾。如今,“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重回胡同,让她更加幸福与满足,用她的话说:“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