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始终把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作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管理运行,建好、管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让每一个乡村孩子拥有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高度重视,稳步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实施以来,在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的关心支持下,省文明办、财政厅、教育厅高度重视,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精心组织,把这项工作摆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日程,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项目落地落实、常态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稳步推进,成效明显。经过8年的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不仅丰富了农牧区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也日益成为农牧区未成年人课外活动的好去处、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同学交流的好平台、师生沟通的好场所。目前,我省项目学校总数达到了285所,覆盖全省8个州市、46个县区、210个乡镇,受益学生达30余万人。
规范管理,健全规章。根据中央文明办有关要求,省文明办结合实际,制定了《青海省“十三五”时期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青海省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实施办法》《乡村学校少年宫“一校一档”管理规定》《乡村学校少年宫子项目指导价格表》,编制了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库。各市州、区县狠抓落实,从选定学校到配备设施,从抓好项目建设到项目运行管理,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到常态化开展社团活动,各个环节力求做到严格标准、严格落实,项目实现了安排部署到位、经费保障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各项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各项目学校还立足学校实际,制定了《乡村少年宫主任工作职责》《乡村少年宫特色班教学常规管理》《外聘教师暂行规定制度》等规范的运行制度,明确了活动的组织实施流程,规范了活动程序、内容和标准,建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档案管理制度,明确了“一校一档”,对器材配备、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情况都进行了详实的记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少年宫项目学校科学设置活动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作用,每周定期开展活动,辅导老师全程带班,充分保证活动时间,使广大未成年人在参与活动中得到快乐,提升素质。目前,各项目学校社团活动都在20个左右,90%以上学生参与其中,开展了音乐、舞蹈、体育、科技、手工、棋类、书法、剪纸、泥塑、厨艺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因地制宜挖掘当地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参与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开设了唐卡、玉雕、盘绣、锅庄舞、安昭舞、舞狮、宴席曲、石头画等社团。通过积极拓展未成年人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项目,开阔了乡村未成年人视野,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搭建平台,交流提升。为动态掌握各项目学校活动开展、管理运行情况,有效缓解日常督导力量不足的问题,省文明办在广泛调研、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搭建了“青海省乡村学校少年宫”QQ群,为各项目学校发布活动动态、交流工作经验、展示活动成果搭建了平台。制定了《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实施办法》和《考核评估标准》,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活动开展、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实行全过程考核。严格落实“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每年依据年度考核结果等次合理分配运转补助资金,充分调动学校推动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管理运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