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中寻求进步
林承海

    古人云“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充分证明,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无价之宝。

    读书可以让人获取知识,从而不断进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继承创新、不断加快发展和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只有不断地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我们才能不断地接纳新事物和新观念,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并实现人生价值,甚至创造辉煌与奇迹。

    说到读书与学习,我想向大家讲述关于“许大拿”和“馒头神”的故事:

    “许大拿”,本名许振超,曾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凭的吊车司机。自入行以来,许振超三十多年如一日,用一种严谨的求学态度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拼搏进取。他以高度负责和自我加压的精神以及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意志,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能手,并练就了一手绝活,成为了码头上人人知晓的“许大拿”。

    许振超带领工友们连续创造世界领先的桥吊装卸效率,他们在2003年9月30日创造的每小时381自然箱的集装箱装卸效率,更是刷新了世界集装箱装卸效率的最高纪录,创造了令同行瞩目的“振超效率”,在世界航运界引起了轰动,他因此获得中国“当代工人的优秀代表”的殊荣,成为党中央号召全党学习的榜样!

    许振超的脱颖而出,并没有什么秘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学习。许振超说过一句令工友们感到震撼的话: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读书学习。他的成就令人羡慕,他的事迹令人钦佩,他的苦学苦练精神更是令人感动。

    另一位“馒头神”叫张立勇。因为贫穷,张立勇当年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成为了千万农民工中的一员,之后来到清华大学的食堂当厨师卖馒头。张立勇坚持自学英语10年,最终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考了630分,还拿到了北京大学对外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文凭,被清华学生称为“馒头神”“英语神厨”。此后,张立勇辞去了厨师工作,去进修传播学硕士学位,在拿到了硕士学位后担任清华大学饮食中心的英语培训老师,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全国各地为许多学校讲课。

    一个高中没有读完、在清华大学食堂里卖馒头的小师傅,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馒头神”。2004年,张立勇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张立勇为何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还是先听听他自己的感想吧:“我是个乐观的人,我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里的境况。我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学习各种知识,只要我努力了,就有希望……”是啊,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清华当厨师的那段时光里,张立勇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他制订了周密的自学计划,争分夺秒地读书学英语,孜孜不倦地在书海遨游。寒冬腊月,没有暖气,他围着炉子看书;酷暑炎夏,蚊子嗡嗡,他摇着扇子做题。学习求知之路没有捷径可走,成功只垂青那些锲而不舍的有心人。张立勇终于成功了,他的成功令人振奋,更给人以启迪。尤其可贵的是,在达到自己的目标之后,张立勇告诫自己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没什么了不起的。”

    时下,看轻读书用处的人日益多了起来,国人的阅读率持续走低,其原因除了大多数人被手机所“绑架”之外,还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改变关系密切。学习使人进步,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时代淘汰。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不读书,一个民族便会日益削减读书的热情,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会逐渐丧失创造性、批判性和先进性,也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新步伐。

    是随波逐流地“跟着感觉走”,还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并作出应有的抉择。

当前:八版(2019年04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