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所有的有机物质都要枯萎,都不能生长。而对于人类来说,经典著作中的优秀思想就是人类精神成长之源头。
那么,如何让孩子从书中获得精神滋养?
首先,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爱上读书。阅读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助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阅读决定一个人的生命厚度,家长和教师平时要亲身示范,引领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着读着,孩子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渐渐地成长起来。
其次,集思广益,让孩子有书可读。尽可能地让孩子看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是杂志,可以是名著,甚至可以是漫画书。目的无外乎一个,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课堂的教学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部分,而课外阅读则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第三,授之方法,让孩子会读书。“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敌。”可见,读书的方法很多。要引导孩子知晓报纸杂志类适合浏览,小说等叙述类的文章可以略读,四大名著等经典读本则要精读;早上要大声诵读,午休后要跳读,晚上做完作业后要精读感兴趣的经典。拿起一本书来,首先是读序言,看目录,阅后记,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然后细读、精读,读思结合,有思才称为学,有思才有所得。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忘列计划,不忘圈圈、画画、想想、抄抄、写写,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四,挤出时间,让孩子有“闲”读书。一次成败在考试,一生成败在读书。如果孩子的课业负担过重,连一点闲暇时间都没有,那么保证阅读时间就是天方夜谭。即使孩子内心想读书、爱读书,但没有时间保证,推进课外阅读也只是空中楼阁。对待孩子读书,应保证每天的“三读”(即早诵、午读、暮省),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和一定的阅读量。每周在学校开设两节阅读课,每个寒暑假家长能与孩子一起开展亲子读名著活动。书是一粒种子,会随着春风飞入孩子们的心田,并随着春雨萌芽,在以后每一个或风和日丽或疾风骤雨的日子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收获。
第五,培养毅力,让孩子持续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科学研究表明:坚持一个行动,关键在刚开始的三天,如果能坚持21天以上就可以形成一种习惯,如果坚持90天以上就能形成稳定的品质,而坚持一年以上的,就很难被改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让它充实这思想的河流”,孩子若能坚持一直阅读下去,就能不断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皮亚杰说:“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鼓励孩子坚持课外阅读,需要不断地去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读书,是最好的精神滋养,亲爱的老师和家长,请一起和孩子们读书吧,阅读是最好的教育,身教永远重于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