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很多书店,有名的不少,但有情怀的不多。
成都也有很多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大都有一间图书阅览室,但像桃蹊书院这样规模的,没有。
成都还有很多图书馆,但社区里的图书馆只此一家。
因此,由成都市成华区桃蹊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与古旧书籍老店毛边书局联合创立的毛边书局·桃蹊书院,是一个在目前看来与众不同的存在。作为全国首家将政府公共文化资源与民间社会组织资源创新结合而组建的多功能、高质量的阅读、创作公共文化空间,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到底有何不同?请随笔者去一探究竟吧。

桃蹊书院正门
全民阅读就在家门口
路边的菜店挂着猪肉,炒货店前摊着刚炒出来的瓜子,一只花猫躺在阳光下慵懒地眯着眼睛……老小区弥漫着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让笔者寻觅书院的步子不由地慢了下来,心里犯起了嘀咕:“图书馆开在这样的地方么?”
到了怡福路300号,挂满红灯笼的三层大楼、青色琉璃瓦配上青砖墙面和红色木门的书院映入眼帘,喜庆中颇有几分古朴的韵味。
桃蹊路街道想“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打造一个与众不同而又紧跟社区群众文化需求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毛边书局想谋求新的发展机遇,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眼前的桃蹊书院就由他们共同孵化孕育而成。
步入一楼阅览区,明亮的空间、整齐的书架、舒适的桌椅,布局宽敞大气。在亲子阅读区选好了几本书,陈女士来到了自助借阅终端,熟练地完成了借书操作。陈女士每周都会带着孩子来几次,“时间充裕我就带着孩子来这里,这里环境好,很有读书的氛围,赶时间时就借回去看,反正也不远,借、还都很方便。”一楼阅览区是桃蹊书院的公共阅读空间,是成华区图书馆在桃蹊书院设置的分馆,藏有成华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图书1万多册,毛边书局古旧书籍6000余册,从亲子阅读、文学经典到与成华相关的各种书籍不一而足。
除了书,一楼还设有电子设备可以上网。从内江来成都探望姐姐的谢凤翔合上手里的书,点开面前的平板电脑开始制作简历,即将毕业的她来图书馆算是忙里偷闲,“来姐姐家来对了,图书馆就在小区门口,我可以看看书,顺便上网关注招聘信息,还可以随时更新完善简历,一举多得。”一举多得还不止体现在这些方面,公共阅读空间平时可提供阅览座位80个、电子阅览座位20个,而且还设有可变空间,为开展笔友会、周末影院、阅读分享、读书沙龙等丰富的文化活动提供场地。图书漂流瓶还可以实现社区居民闲置书本的零成本流通更换。
全民阅读在桃蹊,体现在书院里每天进出的人们身上。陈女士牵着女儿悄声步出馆外……泛黄的时光落幕,馆内外的宁静和温馨却在继续上演。

居民在亲子阅读区选书
用情怀蕴养温度
这就是桃蹊书院的全部了吗?当然不是!
书院二楼还有一个名为“桃蹊记忆”的摄影展馆。
展馆的墙上,四川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莫定友在前言里说:“没有一个群体是一个城市的唯一代表,伟大或平凡,对城市来说都很重要。”“去走街串巷,去关注那些日常中的微光……我们在桃蹊用摄影的方式记录每一天或每一个瞬间,只希望高速发展的社会,不至于遗落美好的时光。”
叼着烟杆儿的护路工人,桃源街的修鞋匠人,社区幼儿园里跳圈的女孩儿们……展馆的墙上,一幅幅记录桃蹊人生活的画面充满时代气息。墙上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展馆中央整齐码放的《桃蹊记忆》影册共收录了202幅作品,都是2017年百余名摄影师深入桃蹊拍摄的成果,今日的“桃蹊记忆”是从作品征集开始经过前后近一年时间的努力才呈现出来的。
和摄影作品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些东郊文化老物件的事物,它们身上被岁月的洪流冲刷出的痕迹深刻而隽永,与墙上的摄影图片一道记录着属于桃蹊的岁月记忆。
说起办影展的初衷,现在的书院主理人傅天斌说:“留下今天桃蹊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影像资料,不仅能让后人了解桃蹊今天的历史和状态,还能成为这一代桃蹊人宝贵的记忆。”
此外,在书院二楼的文化讲堂,你可以来听一听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漫谈茶马古道四川雅安段风俗,听成都传统慈善研习社杨若虚聊一聊清末民初成都慈善组织的渐变,看成都摄影达人冯晖展示他痴迷摄影20多年所记录的成都光影……
在一楼的公共阅读空间里,粟先生翻开一本《成华底蕴——岁月》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喜欢地方文化,能在书院里看到这么多和成华有关的地方文献我很开心,这是我在其它地方没有找到的,桃蹊是我长大的地方,这让我有一种归属感。”
属于桃蹊的独特记忆,给予了辖区居民独有的归属感,这是用情怀才能蕴养出来的温度。也许,这就是桃蹊书院独树一帜的地方吧。

居民在书院内阅读
从积累的资源里“拿”出价值
如今书院的三楼,是焕然一新的毛边书局。
从湖北十堰新华书店的一个窗口,到四川成都清溪东路民居里需要侧身寻书的书屋,再到如今桃蹊路街道文体中心宽敞明亮、古色古香的书局,以书为灵魂的毛边书局,饱含着如今的书院主理人傅天斌的心血。
17年前带着一集装箱的旧书来到成都创业时的艰难情形仍历历在目,沉浸在这片土地上的旧书市场这么多年,傅天斌积累起了可观的藏书量。在如今毛边书局的左侧,一整面墙近2万册书籍都诉说着同一个主题:传承巴蜀文脉。这面墙是傅天斌打造的“巴蜀文化墙”,“我希望书友们能在这些书籍中了解属于巴蜀独有的历史与文化。”
而如今的毛边书局也不仅止步于近10万册旧书的流通,在三楼的展厅里,笔者看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川菜教材、七八十年代的菜谱以及消失已久的荣乐园饭店手写菜单,这是傅天斌从多年的积累中“拿”出来的东西:以“秉承天府文化 寻根川菜之源”为主题的巴蜀川菜图书主题展。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川菜文化系列活动不仅吸引来了川菜名家和学者,还有爱好川菜的企业人士和社区居民。
川菜展、茶话会、主题集邮巡展……毛边书局·桃蹊书院致力于从最“接地气”的文化入手,用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人文风情、礼节文化等去延续属于天府的独特文脉,用书局在四川近二十年积累的资源去承载起书院的成长与发展。“这里既有对天府文化、生活美学的呈现,也有对‘油盐酱醋茶’的解读。”傅天斌说,“将积累的资源里的力量有针对性地释放,让书籍价值更大化是我目前致力的事情。”
桃蹊书院,毛边书局和桃蹊路街道共同孵化的新生儿,是成都社区公共文化的创新坐标,更加便捷舒适的阅读环境、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打开了社区文化生活的新方式。在这里,以促进全民阅读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号角已然吹响。“全民阅读要从翻开一本书开始……桃蹊书院是社区里家门口的图书馆,已经逐渐成为辖区居民想去、爱去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一个潜移默化的平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意义十分深远。”桃蹊路街道文体活动中心主任唐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