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文明赏花行为引发媒体曝光潮,网友喊话——
“愿春风十里,不如文明赏花的你”
李尚维

    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春天,正是一年踏青的好时节,全国各地的赏花节相继开幕,从城市到乡村,如火如荼。但随之而来被频频曝光的各种不文明赏花行为引发了民众对国民素质的担忧。

    赏花无度

    不文明现象很扎眼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的桃花节变成了“桃花劫”,爬树摇枝屡见不鲜,桃花树上“开满”游客,更有甚者直接横躺在树干上晒起了太阳。除此之外,越栏拍照、攀折花枝、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赏花行为频现。

    3月下旬,闻名遐迩的武大樱花又一次盛开,游客纷至沓来。然而,一名“采花大盗”夜袭武大校园樱花树,让原本花团锦簇的树枝一夜之间就变得光秃秃。今年清明小长假,上海市宝山区顾村公园迎来了一波赏樱高峰,部分赏樱游客却在花簇中踩出“C位”,折枝摘花现象也屡屡发生,还有的游客为了追求花瓣雨的效果,使劲抖动树枝。

    此外,游客离去后留下的遍地垃圾,不仅有碍观瞻,也成为了景点久治不愈的伤痛。杭州西湖边的太子湾算得上是全国有名的赏花胜地,盛开的樱花和郁金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大量游客的涌入导致太子湾垃圾遍地,垃圾桶也不堪重负。

    游客上树、辣手摧花、溪水泡脚、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舆论的强烈谴责,有网友隔屏喊话:“愿春风十里,不如文明赏花的你”。

    “破窗效应”

    按捺不住的爱美之心

    近年来,城市景观不断美化,诸多赏花胜地加速崛起,赏花成为人们春日踏青的首选,因此产生的“赏花经济”成为了各地绿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赏花经济”火爆的同时,不文明赏花现象也如影随形。今年赏花期更是引发了一轮曝光潮,各种不文明赏花行为为何屡禁不止?

    一方面,个别游客的文明素质不达标,认为越栏拍照、攀折花枝等只是小事,无伤大雅。有了个别的先行者,就如同水坝打开了一个缺口,萌生了“反正已经被踩踏了”“别人都爬上去拍照了”“摘一两朵不碍事”等心理,为了追求更好的拍照效果,在朋友圈晒一晒“人比花娇”,按捺不住爱美之心,效仿者层出不穷,引发“破窗效应”。

    另一方面,目前对不文明赏花行为缺乏足够的监督和惩戒,大都止于劝阻,即便实行处罚,处罚力度也不足以让人引以为戒。2016年4月2日,北京市玉渊潭公园为制止不文明赏花现象,开出两张罚单,但每张罚单的罚款金额只有20元。武汉大学从去年起就在微博平台设置了“曝光台”,用以曝光不文明赏花行为,并限制行为恶劣不听劝阻者再次预约赏花,但收效甚微。

    疏堵结合

    加大惩戒力度势在必行

    如何杜绝不文明赏花行为成为舆论热点。有网友建议针对不文明赏花行为人建立人脸识别库,开通视频或者照片举报功能,让游客互相监督。

    各地针对不文明赏花行为也采取了一系列惩罚措施。而北京等一些城市的公园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游园黑名单”制度,对多次劝阻无效、破坏文物等行为恶劣的游客,采取一定的游园限制措施。

    相关人士表示,光有“游园黑名单”还不够,只有加大现场执法力度和惩戒力度才能有效遏制不文明赏花行为。

    其实,为了遏制旅游不文明行为,原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就颁布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将会被纳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但《办法》中所列不文明行为并未明确包含不文明赏花行为。在诸多不文明赏花行为被曝光后,网友建议针对不文明赏花行为立法,并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与个人信用体系对接。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不文明赏花现象的发生,除了堵,还需要疏。今年,武汉大学联合抖音短视频制作了一款樱花雨贴纸,借助虚拟技术满足游客“淋樱花雨”的愿望,以减少摇树、摘花等不文明赏花行为的发生。另外,通过宣传引导加强游客的文明意识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3月中下旬的葛仙山景区,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分布到景区的各个角落,捡拾游客们扔下的各类垃圾,向游客宣传环保意识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游客文明赏花,爱护环境。

    纠正游客不文明赏花行为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既需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游客的文明意识,更需要加大惩戒力度,倒逼更多游客将文明赏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更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

    春天很美,爱美人之心人皆有之,但爱之有道才是文明的打开方式。

当前:1版(2019年04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