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实习记者 李尚维 罗园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新闻提示:
1935年春,9岁的车盛寅亲眼看到红军经过自己的家乡——那些衣衫单薄、甚至没穿鞋的红军战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战士纪律严明,与百姓亲如一家。也是那一年,这位少年心中悄悄埋下了红色火种。从那以后,车盛寅见证了红军长征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及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在红军精神的影响下,离休后三十多年来,车盛寅坚持讲述红军故事。
3月上旬,记者来到车盛寅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的家中时,93岁的车盛寅正和女儿车世贤在商量回太平镇的事。由于年事已高,近两年车盛寅都会到市区过冬,等来年天气变暖,又回到古蔺县太平镇继续讲述红军故事。
缘起
几张苏维埃票埋下的红色火种
一提到红军故事,已过耄耋之年的车盛寅就格外精神。1935年,红军“一渡赤水”后进入了太平镇。在红军抵达之前,太平镇就流传着“红军要杀人”的谣言,不明真相的乡亲们吓得外出躲避。车盛寅的父亲在太平镇开了一家烤饼店,由于父亲腿脚不便,车家没有跟着大家外出躲避。
“红军到了镇上,就开始挨家挨户轻轻地敲门,告知乡亲们‘红军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队伍’。到了我们家,父亲抱着怀疑的态度开了门,我们见到的红军战士衣衫单薄,有的甚至没有穿鞋子,但即便是这样,他们看到屋里的饼子,没有抢也没有开口要。”车盛寅回忆。红军战士看到年幼的车盛寅,还招呼他过去交谈,态度非常友善。这让车盛寅的父亲松了一口气。“后来有两位红军战士来买饼,一共买了四个,给了我们苏维埃票,还告诉我们,‘这个票是红军用的钱,你们拿这个票可以去红军临时银行兑换当地能够用的银元。’”车盛寅还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情景。红军战士离开后,车盛寅的父亲赶紧让车盛寅拿着苏维埃票去红军说的临时银行兑换,车盛寅换回了银元,这让车盛寅的父亲很感动。
下午,红军战士提着桶,在车盛寅家对面的墙上写标语:“红军是干人(穷人)的队伍,帮助干人打土豪分田地。”车盛寅在自家门前站着看,红军战士转头对他招手:“小朋友,你过来,你认得不?”“会一些,认不完。”车盛寅回答。于是红军战士就教车盛寅认标语。车盛寅跟着写标语的红军战士在镇上转了一下午,其间没有了墨水,他还帮忙从自己家的锅底刮黑灰调制墨汁,帮红军解决了问题。
与红军接触久了,乡亲们慢慢打消了之前的顾虑。车盛寅回忆:“红军搭浮桥时,河两岸的群众都来帮忙,我还看到有的乡亲拆门板送去。”红军的艰苦朴素和斗争精神深深地印在车盛寅的脑海中,红色火种在他心中慢慢生根发芽。

车盛寅为孩子们讲述红军故事
坚守
70年党龄与祖国同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车盛寅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70个年头,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车盛寅有说不完的话。
当年红军离开后,在太平镇当地秘密建起了地下党组织,并不断发展地下党员。1946年,20岁的车盛寅成为了太平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这一年,一心追求真理、心中带着红色火种的他参加了革命,在经过长达三年的考验后,车盛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车盛寅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古蔺西区女中支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蔺县解放后,车盛寅到党组织报到,在分配去向时,他选择留下建设家乡:“古蔺太穷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群众还有很多,需要人留守。”车盛寅被分配到古蔺县生产救灾委员会,其后,不论生产救灾委员会几经变迁,他一直辗转基层,其间几次有机会调任县里,他都拒绝了,直到1986年离休。在车盛寅看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带头作贡献,要和基层群众同甘共苦。
解放后,古蔺县城边建了第一个电站,发电量只够政府办公用电。1977年,为解决群众的用电问题,古蔺决定抽调骨干修建长征电站。主持修建长征电站的活儿落到了车盛寅肩上。选好厂址后,车盛寅带头在马路边用木棍、绳子、泥巴等搭起简易的工棚并住了下来,照明都是用火把,只有工程师和财务员工作时才能用手电筒照明。“起床就上班,睡觉就是下班,吃饭都在工作”是当时的工作常态。除了协调修建事宜,车盛寅主要从事财会工作。此外,车盛寅还会和民工一起挑土、抬石头。长征电站离车盛寅的家有五六十里山路,来回要耽搁很长时间,于是在修建长征电站的4年里,车盛寅很少回家。“作为工作骨干,哪里艰苦哪里派,共产党员还要带头干。”车盛寅如是说。
直到1986年离休,车盛寅共组织并参与修建了七个铁厂、两个煤厂、两个水电站、一个火电厂。这期间,打地铺、睡寺庙、住祠堂,翻山越岭、辗转大山,车盛寅从未退缩。

车盛寅的红色见证馆
感恩
“吃水不忘掘井人”
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车盛寅见证了中国走出水深火热、走向繁荣的历程。1986年离休后,车盛寅就在太平镇上帮老伴看店。参观长征纪念馆的游客常常在车盛寅店门前的休息站歇脚。“去的人就问:‘纪念馆在哪里?里面有什么?’回来的人就讲收获。”车盛寅回忆。其中,有些参观回来的人不相信红军事迹,这引起了车盛寅的注意,每每听到他都忍不住驳斥。后来车盛寅干脆腾出一间屋子,取名红色见证馆,泡茶免费招待游客,向他们讲述自己接触过的红军。“我要用‘活’的历史去纠正人们对红军的误解,把红军精神传承下去。”
这一坚持就是33年,车盛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红军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缅怀要尊敬,感恩老一辈人的付出和牺牲,记住苦难才能不忘初心。”
“我们这一代人见过从前的样子,再对比现在的样子,体会最深。”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车盛寅激动不已。从到处打仗到和平安稳,从只能走山路到开通高速,从点油灯到村村通电,从只有小学到既有中学还有大学,从只能寄信到一个电话就能沟通,从有口饭吃的简单要求到向全面小康生活迈进……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车盛寅更加感恩:“如果不是共产党,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们家生活不下去,也供不起孩子读书,孩子们也不会有好出路。”
91岁那年,车盛寅作了一首打油诗:“白发苍苍年逾九,头脑清醒话初心。红军故事天天讲,缅怀润之掘井人……感恩不忘共产党,永远跟党一条心。”他最大的愿望,是把红军故事讲到100岁。“多活一年,就能给更多人讲红军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红军。”车盛寅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是共产党员,只要我头脑清醒,说话清楚,我就会讲下去。把过去的事情与现在结合起来,把我知道的红军事迹传承下去,就是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