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怎么保护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

​巴黎圣母院(资料图)

    编者按>>>>

    4月15日,法国著名地标巴黎圣母院塔楼起火,塔尖在大火中坍塌。经过消防队员五个小时的战斗,教堂的两座钟楼得以保全,但屋顶部分有三分之二被烧毁。

    这场大火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悲伤而沉默,也对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再次敲响了警钟。本期,我们来看看对于保护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国外有哪些理念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埃及: 多方借力保护文物和名胜古迹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不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神往。修复和保护古建筑自然成为历届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务。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埃及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物保护理念和做法:

    争取国际力量的帮助。埃及认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埃及的,更是世界的,光靠自己来保护和研究,力量有限。正是有了这个理念,埃及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断探索发展国际合作、拓宽国际援助的路子。在世界各地,都有一批热心的志愿者,为埃及古建筑修复工程拉赞助。埃及政府及有关部门,以项目为对象,通过广泛的宣传介绍埃及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修复计划,呼吁世人为保护人类的共同遗产给予资助,为埃及古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争取到大量的资金。

    创意不断,筹集资金。埃及的文物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政府保护文物的资金有限,得想办法筹钱。埃及的做法,就是借助外力来弄钱。比如,埃及博物馆要建立埃及第一个DNA实验室,以对木乃伊等重要文物进行DNA检测,但建实验室耗资巨大,埃及文物部门采取了出卖考古项目电视拍摄权的形式获取资金。还有一个弄钱的办法,即收取复制文物的版权费用。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索古城的帝王谷和神庙都是代表埃及的符号,如果有人要复制,就得缴纳版权使用费,这笔费用将用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埃及在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了文物保护系,在卢克索地区开办了文物保护专科学校,大力培养和扩充埃及自己的文保专业队伍。另外,每年选派专职从事文保研究的人员赴欧美等科学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进修。

    将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交给专家去做,不搞长官意志。修复方案要经过专家反复论证修改,甚至要在世界范围内征求意见,方案不成熟,宁可不修。

    日本: 《文化财保护法》影响深远

    1949年1月26日,发生在奈良法隆寺金堂的火灾,将日本最古老的描绘在木构建筑上的壁画毁于一旦,这件事唤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日本由此颁布并实施了《文化财保护法》,规定由国家保护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由国家设立文化财产保护委员会用于保护传统文化艺术。

    日本在文化财产保护过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注重对“人”的关注。《文化财保护法》的认定对象主要包括个别认定、综合认定和保护团体认定三种形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人间国宝”认定。“人间国宝”是指被个别认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他们都是在工艺技术上或表演艺术上有绝技、绝艺、绝活儿的老艺人。一旦认定,国家就会拨出可观的专项资金,录制他的艺术,保存他的作品,资助他传习技艺、培养传人,改善他的生活和从艺条件。据了解,日本文化厅年度预算超过1000亿日元,其中10%被用来保护国内重要有形文化财产和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人间国宝”)。而每年为每位“人间国宝”提供的经济补助为200万日元。不但如此,日本还对“人间国宝”在税收等制度上也给予优惠,给予他们相当高的社会地位,以激励他们在工艺方面的创新和技艺方面的提高。

    在保护文化财产的过程中,日本还十分强调各级地方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参与,并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德国: 文物古迹历历在册

    德国在册文物古迹约有100万处,其中部分为州、县等地方政府所有,大部分则握在私人手中。为了让文物保护有章可循,德国各联邦州分别立法,除定义何为文物、将本地文物列入“文物清单”供民众查阅外,还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和文物使用规定。

    各州法律细节有异,但内容大致相同。例如,各州均规定文物所有者不得擅自更改建筑样貌,改建前需上报文物保护部门批准。改建获批后,文物保护部门还会就如何选择专业技工等提供咨询,避免使用错误的技术或建筑材料。

    在德国,文物古迹尤其是工业遗址再利用十分普遍。原来的厂房变身学校、住宅、博物馆或市政厅,既实现了文物保护,又避免了拆除重建的双重投资,特色外观还让更多人对老建筑的新用途感到好奇。

    对于文物保护宣传,德国有关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会借助举办活动、设置奖项、出版刊物等方法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文物古迹开放日”活动效果颇佳,每年都会吸引超过400万人前往数以千计、平日却较少开放的历史遗迹参观。

    同时,德国还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人的文物保护意识。分散在德国各地的13个“青年工匠协会”每年都会各自招收数十名16至26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会用一年时间学习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和技能,积累人生经验。此外,一些基金会、协会等社会团体还会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文物古迹,并为他们提供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学习材料。

    (据新华网 搜狐网)


当前:A4(2019年04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