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盛泽镇: 厚植人文素养 提升城市温度
黄亮  王英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

    今年3月19日,22岁的江苏苏州盛泽镇消防员刘磊为挽救一名跳河轻生者,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一名消防员的责任和担当。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这种精神与这座城市里的凡人善举一起,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共同提升着盛泽的城市温度,温暖着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每一个人。

    重商厚文赋予城市最有温度的根基

    “丝绸之府、纺织名城、面料之都”是盛泽的闪亮名片。这里的丝绸文化独具特色,不仅推动着文化与产业的高度融合,也塑造了这座城市上善若水的性格。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盛泽人看来,商场不是冰冷战场,逐利不是商人的全部。“重商厚文”的传统赋予了盛泽商人独特的理念,他们在拥有名利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把更多资源和精力花在了慈善事业上。

    他们致富思源,热心公益:恒力、盛虹两家企业每年雷打不动地各向吴江慈善基金会捐款500万元;2019年盛泽新春慈善捐款,全镇有27家企业捐款超5万元;盛泽的福建商会连续11年开展慈善助学活动,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81名,发放助学金52.9万元;黄家溪村村民杨晓冬因尿毒症导致双肾衰竭,黄家溪商会随即启动帮困基金,并发动全村百姓奉献爱心,24小时内筹集善款70多万元。

    知善致善,是为上善。盛泽镇党委副书记、镇人大主席赵菊观说,盛泽现有各种商会(协会)19家,商会企业2800多家,“一声号令、一呼百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已成为德善盛泽最有温度的根基。

    包容开放提升城市格局

    丝绸纺织给盛泽带来了繁荣兴盛的经济,也赋予了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性格。

    盛泽,本地人口13.6万,外来人口超30万。目前,在盛泽投资的外地客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投资额约占全镇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尽管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存在诸多差异,但大家因丝绸纺织结缘,因合作共赢而和睦相处。

    “盛泽的开放包容,其实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赵菊观说,与杭州、苏州、湖州并称四大绸都的盛泽,在明清时期就拥有著名的“八大会馆”,万商云集。

    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远超当年的“八大会馆”。它的出现再度激发了盛泽开放包容的发展活力,一批批福建人、浙江人、广东人、河南人、安徽人移居盛泽,或经商或工作,带来了优秀的商业理念、先进的纺织技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海纳百川的盛泽人也充分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的养分,转化为持续发展的活力,提升着一座城市的格局。

    在盛泽取缔无证无照、3年压缩30%喷水织机整治行动中,面对“今天”与“明天”的抉择,这项原本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整治行动,却进行得风平浪静。这是因为盛泽人深知,喷水织机即便达标排放,尾水依旧不是纯净水,仍然会给环境造成影响。为此,理性与聪慧的盛泽人,心往一处使,用“减量”换“提质”,用担当显本色,用情怀做事业,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更推动了行业发展。

    厚植人文素养共建美好家园

    人文兴,则城兴;人文悦,则城美。

    如今,在“红色绸都”的党建引领下,盛泽通过打造红色引擎、塑造红色先锋、建强红色磁场、织就红色纽带,推动党建工作有效融入各项工作。同时,以文化为“根”,盛泽每年举办150多场文化活动,以文化润泽城市和市民心灵;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义工联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团队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弘扬先进典型、先进事迹,营造平等、团结、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

    越来越多的新老盛泽人,也被这座温暖的城市感动,他们集小善汇大爱,共建美好家园。

    刘磊牺牲当天,当地百姓自发为英雄捐款20多万元。3月22日清晨6点,上千群众自发走上街头,送英雄最后一程;“中国好人”薛法根,在盛泽一所弄堂小学默默耕耘近三十载,始终扎根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前线,在简陋的三尺讲台上,对每一个学生倾尽心力;“盛泽好人”山永美,独居在十多平方米房子里。过去的几十年,她帮助过身边数不尽的老人和孩子,倾尽毕生积蓄……近两年,盛泽涌现“中国好人”2名,“江苏好人”2名,“苏州好人”5名,“吴江好人”11名,“盛泽好人”29名。

    “一座城市的温度,来源于百姓的品格和情怀。城市一旦有了温度,也就有了迷人的魅力和光彩。”吴江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王益冰说,“‘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就像绸都盛泽历史上的这句美名,希望所有‘家在盛泽’的人,感受到满满的温暖和幸福,从而激发出更多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当前:3版(2019年04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