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钟学丽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是杨绛先生给一个崇拜她并向她倾诉人生困惑的年轻人诚恳的回复。

    是啊,不勤于阅读,却又生出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难免会云深不知归处。人的一生寻寻觅觅,总想找到最美的风景。殊不知,阅读,就是为了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当然,我所说的阅读不是不问是非不论黑白便胡乱抓来,囫囵吞枣,置珠玑于罔闻,抱草芥而欢欣。真正的阅读是需要心境的,也是需要挑选内容斟酌方法的。以无用之境入有用之文,如此才得以有最美的遇见。

    说到这个无用之用,我很喜欢叶圣陶打的一个比方,他说有些人不畏道路艰远,登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石窟中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性的人看来,他们干的事情完全没有实用性,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当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扩大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阅读最深远的意义就是如此。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从来都不缺少自由的灵魂,他们的心灵无需设防,却永远无法攻陷!我想,这正是最大的无用之用吧。

    正因为如此,我很喜欢我的学生以一种非功利的纯粹心境去阅读。记得一次阅读课,安静的教室,只能听见书页摩挲的声音。我看到小高红红的眼眶,看到小莫淡淡的笑容,看到阳光安静地洒照在靠窗同学的脸上,外面的喧嚣、心灵的芜杂似乎都在那一刻被隔绝和清除。还有小袁,她在我这儿背史铁生,背鲁迅,背归有光……长长的文章也就那样自然而然地背下来。不投机,不取巧,读其所好;不功利,不迎合,一切自在己心。

    以无用入有用,此心安处是吾乡。因为这份笃定和安然,我们得以真正的咀嚼、品味和思考,在很多美好的作品里寻找灵魂的原乡,遇见更好的自己。于是你明白生活不只有奔跑,你还可以为一朵花驻足,为一片云流连,为一抹微笑心动,为一滴眼泪感怀。

    当你读英国诗人兰德的那首《生与死》,“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你开始思考,用那么宝贵的年华去东张西望、东争西比是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你开始懂得,走在自己的路上,倾情用心,风景自成。

    当你读犹太诗人阿米亥的《人的一生》,他说“人不得不在恨的同时也在爱,用同一双眼睛欢笑并且哭泣”,你会由此发现人的心里总是善恶并存,爱恨同在,哀乐共当的。善可纵恶,爱能生恨,乐极生悲,人从来就不是一种单一的存在,往往是在这种矛盾中展现生命的本质。

    当你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你必然会为古之成大事者必经的三个境界而心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心藏梦想的人超尘脱俗的笃定、孤独行远的悲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满目山河空念远,这望而不见的伤感,踽踽独行的孤单,构成了最悲怆却又是最动人的意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潮汹涌中芳踪难觅,灯火阑珊处伊人相遇,一朝云开月朗便消却了滚滚红尘。

    当你读杨绛说的那句“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你会开始告诫自己:因为有温度,你不会让自己的心灵霜深露重、寒意四起;因为懂情趣,你不会让自己的生活成为一种机械的运转;因为会思考,你才懂得珍惜一个独立而挺拔的自己。

    当你读海子的《日记》,“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海子在德令哈的荒凉里孤独地吟诵,你的内心会不会充满困惑:这个世界还有哪座热闹的城不荒凉?还有哪个怀揣纯洁梦想的孩子不孤独?谁能给悲哀的海子一片春暖花开?谁又能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

    当你读江南春先生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注意看鸟儿,当它满足于飞翔;注意看河水,当它满足于流淌;然后你让更多的人,注意看生命……所有愤怒、悲伤和快乐,都在消失,只有一种更大的宁静在诞生。”你终于悟到,专注于飞翔的鸟儿,安静流淌的小河,凝神生长的青草,醉心于天空的落日晚霞,倾情盛开的莲花……世间的每一种生命形态,当满足于其所在,用心于其所行,沉醉于其所美,生命本身的欢愉和平静便悄然降临。

    ……

    我们就这样在美好的阅读里触碰心灵、开启思考,最终邂逅那个更温厚、更生动、更丰富的自己。

    至于如何阅读,歌德的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们阅读,不必一味地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在良莠中分辨美丑,在众说纷纭中保持一份清醒,对不同于己的见解保持一种微笑的气度,对文明保持一种敬畏,拿出自己的眼光,做一个真正会阅读的人。

    世事纷纷,坚持一种平和的阅读心境,就是坚持一种高远的志趣与虔诚的信仰;万象更迭,坚持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坚持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与滋养生命的形式。“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都是活着的最大依靠。”我们因为阅读而懂得,又因为懂得而思考,更因为思考而存在。

    在浮躁的时代潜心播下阅读的种子,默默蓄积破土的力量。在未来的某个日子,这颗种子也会成为窗外的那树花开,安静而热烈。

当前:4版(2019年04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