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垃圾分类走好“最初一公里”
本报记者 杨文娟  实习记者 李林晅

    新闻提示:

    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随着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按下加速键,各重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也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正视“垃圾分类”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既是新时尚,也是攻坚战,各地如何破解垃圾分类难?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前夕,记者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调查。

    用手机扫码,“滴”的一声后,智能垃圾“纸类”投放口缓缓打开,四川省成都市文家街道马厂社区佳兆业小区居民陈女士将码放整齐的纸类垃圾投入,几秒后,投放口自动关闭……这是成都市试点智能化垃圾分类的一个场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也逐年增加。为了破解“垃圾围城”危机,减少垃圾对居民和环境的损害,从2000年开始,全国多地陆续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一些城市已初步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居民分类投放垃圾

    ◇ 现状

    垃圾分类渐成生活时尚

    “牛奶包装盒是可回收垃圾,我们要投到蓝色箱子里。

    3月15日上午,成都市青羊区英伦金沙小区,7岁半的崔豪吃完早餐后,和爸爸崔林将一天里收集到的纸盒、果皮和塑料瓶装在三个垃圾袋中,分别投掷到楼下对应的垃圾箱内,然后仔细盖好垃圾桶。自去年英伦金沙小区垃圾分类站建成以后,崔林每天都会带着儿子将当天收集的垃圾分类装袋,然后投掷到垃圾分类站,“做好垃圾分类有利于保护环境,我们现在已经养成习惯了。”崔林告诉记者。“小区居民大多已开始进行垃圾分类,现在我们每月大约能收集到餐厨垃圾0.65吨、可回收垃圾2.1吨、有害垃圾0.23吨、其它垃圾1.8吨。”英伦金沙小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3月20日,成都市高新区新光社区年过六旬的李婆婆,在小区智能垃圾回收箱旁熟练地用积分奖励卡扫码后,将一包旧衣服投放进“纺织物”投递口,垃圾称重后获得相应环保金。“看,这次我又得了环保金0.23元。”李婆婆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广力度的加大,垃圾分类已逐渐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在浙江杭州萧山区金辰之光小区,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专门装易腐垃圾的“小绿桶”。“小绿桶”上装有智能环,能智能识别、精准计量桶内易腐垃圾的重量,并实时上传。居民将装好易腐垃圾的“小绿桶”放到单元楼出入口的收集柜,等待专门的工作人员回收易腐垃圾并定时清洗维护,“最爱这抹时尚绿!”小区居民这样说。

    “美丽家园‘思’于心,垃圾分类‘明’于行”“山海思明潮天下,垃圾分类靓万家”……走在厦门市思明区的大街小巷,许多别出心裁的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吸引着路人的目光。这些体现了地域特色的宣传标语背后,是思明区群众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热情。

    不光是城市,垃圾分类的时尚之风也渐渐吹入广大农村。得益于垃圾分类处理,近年来杭州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大变样,村主任周忠莲为此编了一句顺口溜:“垃圾分类效益大,污水有了家,室内现代化,室外四季开百花,家家户户美如画,溪沟清澈见底有鱼虾。


垃圾分类进社区宣传活动

    ◇ 难题

    垃圾分类“堵点”在哪里

    垃圾分类是小事,却关系到广大城市和乡村的未来。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和试点推进,各地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地在垃圾分类的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

    目前,全国多地垃圾分类仍处于试点阶段。而在未列入试点的许多地区,街头、社区并未设置分类垃圾桶,市民即使想分类投放也无法实施。

    而在试点的地区,也存在着不重视垃圾分类的现象。家住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波社区的刘女士表示,小区里设有垃圾分类收集点,还专门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板指导居民正确分类,但包括她自己在内,小区内很少有居民能够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可能是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吧,大家觉得分类太麻烦,再加上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人也不多,索性就乱扔了。”刘女士说。

    “哪些垃圾要分类,要怎么分类?我觉得其实很多市民还不太了解。”长期坚持垃圾分类的佳兆业小区居民易先天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要让市民真正知道生活垃圾分类是怎么回事,同时,要注意维持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垃圾分类后的处置工作也很重要。” 易先天告诉记者。

    针对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面存在的垃圾投放混乱、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垃圾分类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全国各地新招频出。今年2月,上海颁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亮剑”:个人或者单位不按照标准进行垃圾分类,将面临罚款,其中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垃圾最高罚5万元。在罚款之外,行为严重者的信用还会受到影响。深圳则在近几年逐步提升垃圾分类版本,其中4.0版垃圾分类,主要通过实施楼层撤桶、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等,推动垃圾分类和减量等。

    ◇ 前景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在全市域范围内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无废城市”的概念是要求城市物质流实现闭环,尽量没有废弃物排放,而要成为无废城市,最重要的一点是减少垃圾产生量的问题。

    “从某种角度而言,人类对于垃圾的认知,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群体文明程度的变化——当一座城市所产生的垃圾被视为可回收利用的资源,将使整个社会的物资流动系统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被重新塑造,从而使文明迈向更高层次。”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光明看来,提升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尤为重要。

    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邵志军认为,垃圾分类关乎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健全垃圾分类法律法规,还需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加强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在宣传垃圾分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法方式,比如将垃圾分类过程及意义等通过歌曲、快板等形式呈现出来,市民不仅欣赏了文艺节目,还了解了垃圾分类的好处。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出台激励措施推动市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

    近年来,厦门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通过编写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打通校园、家庭、社区通道,实现垃圾分类的同频共振。此外,《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读本》也从今年开始进入上海市各个学校,有针对性地向学生科普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从小就植入孩子的心中,在他们成长起来之后,才能将这些理念付诸社会建设的实践,推动社会向更清洁、更舒适、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李光明说。

当前:1版(2019年04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