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全球六地同步发布了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就在多家媒体、企业和许多用户纷纷转发黑洞照片之时,一场版权风波也由此而起。视觉中国称黑洞照片属于“专有授权”引起争议,更因其将不在保护之列或不为己有的作品“盖戳叫卖”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视觉中国不仅“吃相不雅”,其行为更触犯了法律边界。人们不禁要问:怎样才是版权保护的正确“打开方式”?
近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很大进展,有力推动了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次全民吐槽视觉中国的违法经营方式,也正说明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在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完善的同时,相关产品的使用者也要提升产权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霸占滥用版权对外销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和企业收到来自视觉中国的律师函,被告知涉嫌图片侵权,而且要价不菲,数额最高可达数万元。把黑洞照片的版权“据为己有”只是视觉中国霸占版权、滥用版权的一个缩影。
随着事件的发酵,视觉中国被扒出国旗、国徽等照片也被其标注为版权所有。多家企业纷纷贴出了与自家企业相关的照片版权归视觉中国所有,甚至一些知名企业的LOGO都被标为其版权所有。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说:“视觉中国并未获得图片版权,却以权利人的名义销售图片版权或进行维权,这种行为侵犯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向权利人赔偿损失。同时,对于付费购买图片版权的使用者而言,视觉中国提供的有权利瑕疵的图片,也构成合同违约。至于销售国旗、国徽等图片,视觉中国的行为还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及相关法律规定。”
北京科技大学知识产权中心主任徐家力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黑洞照片以及被视觉中国‘占为己有’的大量海外开放版权的照片都应该属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视觉中国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而是奉行拿来主义,将他人创作的摄影作品、图形作品等智力成果直接加上类似‘版权归视觉中国所有’的水印,显然无法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其行为本身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侵犯,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合法维权不得滥用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对象是创新、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图片作品、图片作品权属、作品使用、侵权责任等,都有明确规范,以商业目的使用权利不明的图片,或者在网上传播他人图片,未给著作权人署名,就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或信息网络传播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只有得到了著作权人的授权,才能避免涉及违法。只有获得正规渠道正式授权的产品,才能受法律保护。以黑洞照片为例,根据中科院院士武向平所说,一旦黑洞照片发布了,就是全世界可以使用的,媒体上也可以看见,只要标注是哪里来的就可以。显然,黑洞照片的版权并不属于视觉中国。
4月12日,国家版权局对此事作出回应。回应称,近日,黑洞图片版权问题引发关注。国家版权局重视图片版权保护,依法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各图片公司要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国家版权局将把图片版权保护纳入即将开展的“剑网2019”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图片市场版权秩序。
对此,徐家力分析,一方面,大量非法使用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图片的行为会被重点督查,被监测到或被投诉侵权的相关企业可能面临被约谈、受到行政处罚乃至被移交公安机关的风险;另一方面,搞“碰瓷式”“创收式”维权的经营方式也会被列入关注范围,如果其存在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规定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著作权集体管理活动”的违法情形,根据其情节轻重也有被追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可能性。两方面违法行为后果都很严重,存在风险的企业应当立即进行自查并及时改正,提高对图片版权合规性管理的重视程度。
保证知识产权合法使用
结合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徐家力认为,我国应采取以司法保护为主、行政保护为辅的保护手段。加强司法保护在于三个方面,首先要健全知识产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宣传,鼓励被侵权人通过司法救济方式得到保护;其次是探索知识产权诉讼中诉前禁令制度与诉讼制度、执行制度的有效衔接配合;最后是从判赔数额、执行手段等角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完善行政保护,一是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二是整合行政机关的力量,以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如专利局、商标局等为依托,建立多部门联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统筹协调的联动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三是总结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经验,提高专项行动效率,完善知识产权执法机制。”徐家力说。
从维权角度看,知识产权的使用强调平衡理论,既要强调权利保护的重要性,又要防止权利滥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一方面应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知识产权合理合法的使用,平衡知识产权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从侵权角度看,要大力普及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完善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本报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