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远近闻名的“江南第一评弹村”,这里有傲然绽放的明代古牡丹,这里有让人们仰慕前贤、追寻风尚的德善文化展示馆,这里还有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最美风景线……这里是江苏常熟辛庄镇,全国文明城市常熟的“南大门”。
如今,盘“活”存量,说“活”村史,建“活”农宅,铸“活”德善,这四个“活”成为“德善辛庄”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注脚。在这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正不断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盘“活”存量
闲置老房化身文明地标
辛庄镇合泰村因“江南第一评弹村”的美誉而远近闻名。这里人杰地灵、德善风清。村里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盘活存量、找准定位,将闲置老房改建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为德善文化的传承地、乡风文明的弘扬地。
这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五大区域构成,分别是“一院、一廊、一厅一馆、一空间、一场”,中间是庭院、连廊及活动阵地,北部是乡风文明馆和志愿服务空间,南部是评弹书场。
步入实践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布置精致小景的庭院,院中所有绿化、太湖石均由村民捐赠。院内有活动阵地,连廊处的坐凳可供村民休憩。与志愿服务大厅比邻而建的乡风文明馆内展示了合泰村史沿革、杰出人才以及民间基金等内容,呈现了合泰村独具魅力的文明风骨。
“一空间”则是志愿服务的核心部分,这里有爱心理发室、母婴室、健康加油站、书画室及谈心室,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走出志愿服务空间,穿过长廊,就是评弹书场,由上海评弹团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陈希安所书的“江南第一评弹村”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该书场集会议、演出等功能为一体,可容纳80至100人,全年免费举办评弹演出,常态化开展评弹演出交流推广等活动,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综合实力。
说“活”村史
文明驿站传递善行温暖
文明实践做得好不好,除了平台载体,还要看实践活动在当地是否成风化人,引导百姓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张港泾村地处辛庄西南部。近年来,“德善文化苑”“善行义举榜”等阵地先后建起,并涌现出“中国好人”黄阿雪、“苏州好人”平兴元等一批德善典范,更有“顾泾学子关爱基金”等民间爱心基金汇成涓涓善流。
张港泾村是苏州首个发布“善行义举榜”的村,也是常熟首个设立乡风文明馆的村。在乡风文明馆建设过程中,该村坚持“源于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富于教育功能的农村文化阵地。馆内浓缩展示了地方民俗文化的亮点,包括乡风文明、精英荟萃、凡人善举、美丽乡村四个板块,以实物、图文写真和互动式场景体验等表现形式说“活”了村史沿革、家风村训及凡人善举等。
张港泾村的“道德讲堂”“德善书院”,由村里的几个民间爱心基金资助兴建,这里每个季度会举办一次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故事。“德善书院”还与常熟市评弹团合作,定期举办评弹书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
建“活”农宅
古牡丹绽放文明之花
在虞城一隅,有一株明代嘉靖年间的古牡丹,依然盛开如故。这株古牡丹就植于辛庄镇双浜村姚家桥姚氏庭院内,这里也是辛庄镇第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双浜·姚家桥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今年3月,守护古牡丹的姚家后人姚维友响应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召,配合政府划出自家部分住宅,改建成姚家牡丹馆,依托姚家牡丹的独特性,以小见大,抓住德善文化的根脉,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将姚家世代守护古牡丹的坚守精神加以传扬,打响姚家牡丹文化牌,展现坚守、付出的动人情怀。
为响应新时代文明建设理念,馆内还建有“爱·从头开始”理发小屋,由村里每月组织志愿者为老人免费理发,另一侧为农家书屋,吸引着一些爱好阅读的村民。
铸“活”德善
一块阵地促多维实践
辛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总面积约680平方米,利用不同区域,展示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果和立足文化自信的建设手段,同时,充分利用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近日,作为辛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重要阵地的“德善文化展示馆”等场所对外开放。
“德善文化展示馆”是该文明实践所的核心区域,馆内共分为“溯·德善之源”“兴·德善之城”“彰·德善之行”“聚·德善之力”“筑·德善之梦”五个篇章,以图文展板、互动装置、多媒体、光影技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现代化活力秀美新辛庄;“志愿者服务协调中心”承载着志愿服务站、先锋驿站、博爱家园、志愿服务孵化基地、阅读空间等11个功能;“德善‘辛’风小院”则营造出自然之感,可供居民在此赏景休憩。该实践所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招募点,还常态化招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提供常态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此外,辛庄镇还实行“德善基金+志愿服务”的运行模式,结合“镇村文明实践活动日”,常态化开展“小厨大爱”德善坊等全覆盖、本土化、分众化、菜单化的文明实践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和便利,构建起“德善辛庄”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