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风化俗离不开文明引导
久泰平

    近年来,安徽将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中之重,强化示范引领,实行综合治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一些传统不良风气被有效遏制,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4月13日 新华社)

    移风易俗是打造淳朴文明良好乡风的总体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移风易俗表面上改变的是行为习惯,实质上改变的是价值观念。因此,破除陈规陋习,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实践表明,敦风化俗离不开文明引导。

    移风易俗做的是人的工作。应该看到,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世代相传,承载着祖辈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习惯和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若想改变,撬动的就是人心深处的观念。“界首有个说法叫‘一婚半生穷’,结婚都讲排场,很多人家‘不敢娶’‘娶不起’。”移风易俗就应帮助村民搞明白传统风俗与不良陋习的区别,算好办事讲排场与日常幸福生活的关系,让村民认清,移风易俗移的是“歪风”,易的是“旧俗”,改的是“不敢娶、娶不起”状况,变的是“一婚半生穷”窘境。通过打通心结,把村民引导到喜事新办倡导新风尚上来。

    移风易俗要善于讲究方法。从各地的实践看,移风易俗不能一简了之、一禁了之,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可行的新风俗取而代之。比如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在农村普遍建立红白理事会,取缔“二次装棺”、庸俗表演和吹鼓手,一些吹鼓手转而加入或组织庄户剧团,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去了。在浙江一些地方,村民办喜事,村里文书提前来帮助办事的村民算酒席桌数,确定帮工人数,再跟厨师确定菜单,正日子还帮着管账,同时,村里还会委派两名红白理事会成员去义务当“小工”。这些务实的行动,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要发挥带动作用。我们经常说“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这也是推动移风易俗的关键所在。目前,通过涵养廉洁自律、勤俭戒奢的党风政风来推动整个民俗转向,肥东县“包公家宴”菜谱,糯米圆子取名为“圆梦小康”,带鱼烧青椒则叫“代代清廉”,红椒炒黄鳝是为“择善而交”……这些别致的菜名刷爆了肥东人的朋友圈,成了各村镇的新晋网红,成了民风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安徽,数万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主动加入,帮助村集体解决棘手事,为村民解决烦心事,革除陈规陋习、深化移风易俗、抵制铺张浪费。可见,移风易俗不仅要靠抓,更要靠党政机关带动出来。把握住党风政风这一关键,就能带动风俗风气实现整体转变。

    移风易俗也是一门艺术,要让群众接受,就必须研究措施和抓法,既要有足够的恒心、耐心,又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心。要抓住时机、顺势而上,在引导教育中培养广大民众的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觉,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B2(2019年04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