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县:民风淳 乡风美
柳佳路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近日,笔者走进湖南省长沙县的乡村,感受到这里的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党员带头 推动移风易俗工作

    走进长沙县江背镇五福村,村民自发组织的五福临门艺术团在枫树古井亭里吹拉弹唱,舞乐队的阿姨们则在台上尽情舞蹈……“这都是我们村民日常生活的常态。”五福村村干部唐玲说,自从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村里的乡风民俗有了很大改善。

    与许多地方不同,五福村的移风易俗工作是党员带头推动的。2016年,村里一位退休在家的老党员李文卓看到了村里各家操办红白喜事越来越铺张,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农民辛辛苦苦赚钱不容易,为了攀比动辄花费一二十万办事,很不值。

    为了扭转村里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的风气,李文卓老人联合村里另外两位党员一起写了一份倡议书交给了村干部。“一不用乐队,只举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二不做灵堂不焚烧纸钱;三不宴请宾客,只自己亲友吃顿便餐……”这份手写的倡议书力透纸背,感动了村干部们。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五福村组建了村级红白理事会,健全了《村民公约》,与全村19个村组签订《摈陋习、倡新风、我承诺、我践行》的移风易俗承诺书,要求全体村民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前必须向村组报备,并在宴席规模、天数、礼金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五福村的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018年5月19日,五福村石上组吴月华的公公去世时,有亲友建议:“既然家里条件不错,是可以大办一下的。”但吴月华记得村里去年就签订了村民公约,婚丧事简办,其它事不办,所以他们一家积极响应号召,将丧事控制在两天时间,酒席20桌以内,村民的礼金也限定只200元。

    “2017年开始,村里这种铺张浪费的情况就少了很多,到现在差不多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办事都不会大肆铺张了。”李文卓说,这样其实大家都减轻了负担,村民的生活只会更好。

    乡贤自建民俗馆,弘扬传统文化

    在长沙县江背镇的乡风文明建设中,乡贤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与五福村相隔不过四五里路的阳雀村,村民陈志群投入三百万元自建民俗馆,完善配套设施,改造旧房、水塘,绿化环境、硬道路化,无偿办展,弘扬传统文化。

    这家民俗馆由陈氏宗祠、博物馆、图书馆、百草园四个部分组成,江背镇第一个民间讲习所也设立于此。在农耕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有人力水车,有用来给谷子脱粒的扮禾桶,有脚踏的打谷机……目之所及皆是如今难以一见的农业生产工具。

    “现在农业生产很多都机械化了,但我觉得有的原始工具、技术还是要保存下来,提醒我们不忘本。”陈志群说,虽然他已经投入了许多资金,但他从来没想要什么回报。最让他欣慰的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有了一定成效,村民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人也自发地投入进来,他说“这个民俗馆的建设其实也凝结着大家的力量,以后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非遗助力乡风文明

    在长沙县北山镇,乡风文明建设又展现出另外一番景象。

    “新时代新征程,看我福高的气象新,村容村貌美如画,鸟语花香鸡犬鸣,欢声笑语随处见,人人都有精气神。”在长沙县北山镇石常村村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山歌传承人余小平带领村民一起唱着融入新时代内容的山歌。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调子,从小就听长辈唱。”余小平说,从前北山流传着农民没有山歌不能做事的说法,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山的山歌传承断层了。“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要让下一辈知道北山有山歌。”余小平介绍,他退休以后就在北山镇收集当地的山歌素材,教当地人唱山歌。他还创办了“北山故事会”,为周边村民、中小学生教唱山歌、讲述党史故事、革命故事,并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移风易俗等主题融入山歌歌词创作之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新风结合,用山歌凝聚人心,推动乡风文明。

    “走走走,跑起来!跑起来!”在北山镇仓场小学的体育课上,布龙教练易建清围绕着学生们的舞龙队伍,大声地指导着。

    北山布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仓场小学所在的明月山村是北山布龙的发源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村民们几乎人人都会耍几把。仓场小学校长马建秋介绍,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体质,两年前她请来退休的老教师易建清返校教孩子们舞北山布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一代中传承和发展。

当前:B2(2019年04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