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真心向天山
——记“当代雷锋”、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庄仕华

    本报记者  杨文娟  实习记者  罗园

    ●新闻提示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时代不断变迁,但雷锋的名字却没有消散在时代的喧嚣里,雷锋精神与共和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紧紧交织在一起。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雷锋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在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学习雷锋的典范不断涌现,雷锋精神焕发着更加灿烂的光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当代雷锋”庄仕华。

    面前这个人的心似乎是由两种物质构成,一半柔情似水,一半坚硬如铁。他善良仁爱,对待他人总是满脸笑意、温言细语,他为病人送饭、喂药、洗脚……付出亲人般的关怀;同时他又坚韧刚毅,以近乎苛刻的自律,为信仰和理想而战,硬生生地将自己淬炼成手术台边的“刀锋战士”。

    他乐观豁达,虽然每天面对的是病痛与死亡,听到的是哭声与呻吟,但他始终用微笑与真诚让病人重拾信心,用热情与无私抚慰患者的心灵。

    他乐于助人,始终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即使自己也并不富裕,但看到他人身处危难,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温暖的手。

    春光明媚的4月,我们在四川成都见到了他。彼时他应邀参加一所医科大学举办的“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医生”讲座活动。面对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微笑着分享自己的人生信条:“医生要有大爱之心!一个甜蜜的笑容,胜过灵丹妙药。”“医生多受累,病人少受罪!”……

    他,就是“当代雷锋”、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庄仕华。


庄仕华到小白杨哨所巡诊

    零下40摄氏度的“士兵突击”

    1973年冬天,在四川省简阳市一所中学的高中毕业典礼上,一个身穿补丁衣服、光着脚、个子瘦小的男孩代表全校毕业生发言,他笔直地挺着小身板,用洪亮的声音念着发言稿。“这个娃娃叫庄仕华,老实、勤快、吃得苦,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年年都被评为学雷锋标兵。”主席台上,老师小声地对部队接兵连的张连长说。张连长不由得认真看了看庄仕华,这时候他听见庄仕华说:“同学们,我的理想就是当一个赤脚医生,给老百姓治病,这也是我对母校的报答……”看着一脸严肃的庄仕华,张连长笑了。

    “你愿意当兵吗?”张连长问庄仕华。“报告首长,做梦都想。”张连长又问:“新疆你愿不愿意去?”“愿意。”张连长又说:“你听说过没有?新疆冷得很啊,可以把人的耳朵、鼻子都冻掉。”“首长您不是从新疆来的吗?您的耳朵、鼻子不是好好的?”张连长笑了,他拍了拍庄仕华的肩膀,说:“小鬼调皮。

    很快,“小鬼”庄仕华通过体检、政审等流程,和其他新兵一起,跟着张连长坐了两个星期的绿皮火车,来到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是真的冷,一打开车门,冷空气就往身上钻,全身都冷飕飕的。地面结冰了,南方来的新兵没有走过这样的路,一摔一大片。

    在乌鲁木齐修整了两天后,庄仕华他们又坐了9个多小时的卡车来到新兵训练连。

    “到了一看,心都凉了,只有十多间土坯房,四周是白茫茫的雪海,杳无人烟。” 耳朵冻得生疼的庄仕华后悔了,晚上偷偷地躲在被窝里流泪。班长发现了,就来安慰庄仕华:“我们来的时候,也非常不习惯,也非常想家,想爸爸妈妈。但是时间一长,就习惯了,你看,现在我们不都好好的吗?

    “既来之,则安之。”慢慢地,庄仕华渐渐适应了新环境,但随之而来的,是新兵训练中遇到的难题。由于个子小,力气不足,庄仕华在投掷手榴弹训练中老是达不到30米远的合格线。于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庄仕华独自跑到训练场,苦练投掷手榴弹。“右胳膊肿了疼了,就贴上膏药,吃了止痛片继续训练,结果考试的时候,考了31米。”“后来练习射击,当时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戴皮手套射击容易失掉准头,为了多打十发,我就把皮手套扔掉,用食指扣动扳机,结果指头粘到扳机上面,一蹭,手指就掉了一块皮……”回忆起那段“士兵突击”的岁月,庄仕华并不觉得苦,他认为,寒冷的天气和残酷的训练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这足以让他一生受益。

    在后来被分配去当卫生员、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求学以及在武警新疆总队医院担任医生期间,就是这强大的意志力支撑着他,让他不分白天黑夜,如饥似渴地汲取新鲜的知识,不断掌握新的技能,一点一点地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庄仕华到天山深处的白杨沟牧民家巡诊

    他把病人当亲人

    1980年,庄仕华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面对留校和到内地工作的机会,他毅然选择返回艰苦的边疆。在这里,他从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成长为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著名的“庄一刀”,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而在精湛的医术背后,是他对患者始终如一的深情和关爱。

    “医生要以德为先,把病人当成亲人,时时刻刻让病人感到温暖,这样病人就信任你。第二是要技术精益求精,这样才能防止误诊误治,真正为病人解忧。只要能做到这两点,当医生就不难了。”这是庄仕华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庄仕华当医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尽快提升医疗技术和更好地照顾病人,他把铺盖都搬到了病房,白天苦练基本功,有空就给病人洗衣服、送饭、洗脚、清理粪便等,晚上就在办公室把被子铺到椅子上睡。

    2001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大厅来了一位被木板车推进来的中年妇女,她面色枯黄,昏迷不醒,一个几岁的小女孩守在一旁摇晃着她的身体,不停地哭喊道:“阿娜(维吾尔语:妈妈)醒醒!阿娜醒醒!”看到这一幕,庄仕华迅速跑到这位妇女身边查看病情,确诊病因后立马吩咐医务人员:“送到急救室,准备手术!”紧张的手术之后,庄仕华从她的体内取出了一个鸡蛋般大小的结石,还有40多粒小石头。

    “后来护士长对我说,幸亏当天抢救得及时,不然胆管破裂就危险了。”十多年以后,被救的妇女古丽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忍不住落泪。做完手术已经是夜里10点多钟,饿了一天的女儿阿力瓦热一直哭闹,这时候庄仕华把他亲手熬的一桶热呼呼的米粥和一大包点心端过来,这让古丽莎感动不已。从那之后,庄仕华每天都会找人把做好的饭菜送到她们母女的房间。出院那天,古丽莎找到庄仕华说:“我没有钱,庄院长,你把我留下来给医院打工抵医疗费吧。”庄院长安抚地拍拍她的肩膀说:“放心吧,你家里的困难我都知道了,看病的钱我们帮你解决,你就安心地带着娃回家吧。”古丽莎不禁泪流满面。

    “把病人当亲人”,这是庄仕华从医以来的坚守,而他与妻子赛福琴的缘分,也始于此。1982年,赛福琴的父亲生病住院,在她照顾父亲期间,年轻的庄仕华对她一见钟情,于是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刚开始她不愿意,因为我个子矮。”庄仕华乐呵呵地回忆道,“于是我就经常去给她送饭,接送她上下班,但她都不理不睬。”后来赛福琴来医院找过庄仕华三次,是想对庄仕华表示明确的拒绝。谁知前两次庄仕华都在照顾病人,她等不及便生气地走了。第三次来找庄仕华时,一个80多岁的老人正带着一家人来给庄仕华送锦旗,原来这位老人之前因为肠坏死,经庄仕华两次手术和精心护理后痊愈。赛福琴被这样的场景感动了,于是决定和庄仕华在一起。

    在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楼的楼道里,有一片锦旗的海洋。这些锦旗都是庄仕华的病人送来的。从医这么多年,庄仕华从来没遇到过一次医疗纠纷,有的只是满满的谢意和感激的热泪,“我的秘诀就是要把病人当亲人,如果医生和病人能从医患关系发展到朋友关系,再升华到亲人关系,这样就不会有医患矛盾了。

    为了让全体医护人员都能做到把病人当亲人,庄仕华在医院组织开展了“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大讨论,让医护人员学会换位思考,为病人提供“儿女式的”服务。与此同时,医院比同等三甲医院收费低40%,节假日正常检查、正常门诊、正常手术,为病人大开方便之门。“在庄仕华院长的带领和影响下,大家都能做到为病人着想,把每一位病人当成亲人一样细心呵护。”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护士杜含告诉记者。

    从医40多年,庄仕华今年已经60多岁了,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学习热忱:一周最多休息一天,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上班,把重点病人看望一遍,然后用30—40分钟,把当天手术病人的B超检查单再复查一下,看胆囊的位置,这样可以提高手术的速度和质量。上午用3至4个小时做完手术以后,再把做完手术的病人情况看一遍。下午,做上午手术的记录,把第二天手术的病人病例检查全部再看一遍,晚上花2至3个小时的时间查病房,每天还要抽出一个小时来学习。每天连轴转,庄仕华有时候也会感到很累,尤其在有天做完几十例手术后,庄仕华几乎要累趴下,“可是看到病人恢复了健康喜笑颜开,有的病人还握着我的手泪流满面,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每次想到这些,身体的疲劳就会很快缓过来。”庄仕华说。


2001年初,新疆北部遭受特大雪灾,庄仕华带领医疗团队深入牧区送医送药

    延续一生的报恩之旅

    在庄仕华随身带着的电脑里,有一张他经常翻看的黑白老照片。

    画面中是一个小男孩孤独的背影,他穿着满是补丁的衣裤,背着竹篓,光着脚站在河边,静静地凝视着远方。

    “这个小男孩就是我。这是50多年前的照片了,那时候家里穷,每天吃不饱,一年四季都没有鞋穿。”回忆起往事,庄仕华感慨万千:“谁能想到现在生活会变得这么好呢,吃得好,穿得好,物质生活非常丰富。

    “我时常想,如果没有党和人民的关怀,我不可能成为全村第一个高中毕业生,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人民军医。这样的恩情不能忘。”怀着这样朴素的信念,庄仕华一生把无私奉献作为自己幸福和快乐的源泉,他主动与贫困家庭结成“亲戚”,帮助无业人员脱贫致富,长期资助困难学生……助人为乐成了他的自觉行动和生活习惯。

    庄仕华在当卫生员时,就开始资助部队驻地附近的贫困牧民达汗一家。达汗的丈夫患了哮喘性支气管炎,还有多种病,家庭很困难。每逢休息的时候,庄仕华就请假到达汗家去,给她丈夫看病,送医送药,帮她送水、拾柴火、放牧、打扫卫生,还教达汗的四个孩子识字。后来,庄仕华到西安上大学期间,还定期给达汗的丈夫寄药,给她的孩子寄学费。回到新疆后,庄仕华持续帮助达汗一家人,资助达汗的女儿上大学直到毕业,还帮她家盖起了新房。如今,84岁的达汗和她女儿的日子过得非常好。

    1998年夏天,庄仕华在巡诊中得知,患有哮喘、胆囊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阿黑娅常年卧床,家里外债累累,而她的儿子木合塔尔却整天借酒消愁,不务正业,把家里仅有的5只羊换了酒喝。庄仕华把阿黑娅接到医院,免费给她治病,并亲自护理,端屎倒尿。他还带木合塔尔去医院看病,最终使他成功戒掉了酒瘾。随后他又自掏腰包为木合塔尔买了牛、羊,请来养殖专家为木合塔尔传授养殖技术,又牵线搭桥让木合塔尔参加了乡上组织的旅游合作开发项目。

    慢慢地,“醉汉”木合塔尔变成了村民交口称赞的“能人”,盖起了新房,买上了汽车,还搭起了毡房,办起了家庭草原风情游,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户,还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群众。“我的汉族大哥真是个好人啊!他就是活雷锋!”说起庄仕华,木合塔尔满心感激。

    青年阿合买提由于患小儿麻痹症治疗不及时导致下肢残疾,只能爬着行走,父母双亡、饱受折磨的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庄仕华经常为他送药和生活用品,还为他买了一辆轮椅和一台收音机,鼓励他乐观生活。如今,阿合买提凭着一手钟表修理技术,已经能够自食其力。

    帕塔木汗的丈夫乌拉孜放羊时不慎掉进废弃的矿井,颅骨、脊椎、大腿11处骨折。经过抢救,生命保住了,但生活不能自理。庄仕华每个周末都骑车10多公里帮助乌拉孜做功能锻炼,还送去一头奶牛,帮他增加营养。后来,帕塔木汗又患了胆结石,女儿也得了重病,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庄仕华把母女俩接到医院,带头捐资给她们做了手术。接着,又帮助帕塔木汗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还捐资7万多元帮她盖起了新房。如今,帕塔木汗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

    几十年来,得到庄仕华帮助的人太多太多,这些人脱离困境之后,也继续帮助他人,将爱心传递,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庄仕华说:“我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成长起来的。他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怎样爱党爱国爱人民。我将一辈子向雷锋学习,努力做雷锋精神的传承人!

当前:1版(2019年04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