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榆钱滋味长
蔺丽燕(内蒙古)

    酣畅淋漓的春雨过后,朦朦胧胧的烟柳,仿佛是画家不小心蘸多了颜料,色彩显得浓郁厚重起来。站在桥上远眺,河堤上柳色青青,不禁叫人生出诸多欢喜。

    在春天里边走边看,一抬头,一串串青色蹦蹦跳跳地进了眸子——是榆钱!

    走快几步,站在马路牙子上,我踮起脚尖伸手去摘榆钱。此时的榆钱,叶片尚未完全长开,每一片叶子只有衬衫上的白色纽扣大小。我小心地捏起一片榆钱,仔细端详,这叶片又薄又嫩,春天温柔和煦的阳光轻轻巧巧地就能将它穿透。捏几片放进嘴里,霎时就口齿生香,再轻轻嚼一嚼,就品到了若有若无的甜。

    品着偶遇的榆钱,忽然之间,我特别想回老家。

    在我的老家,老房后面是一片庄稼地,庄稼地周围有杨树,有柳树,还有榆树,每年春天,一串串的榆钱便密密地挂满枝头。那个时候,常常有这样的场景:放学后,我进了家门放下书包,转身就出了屋直奔老房后的庄稼地去,等我到了时,榆树下早已攒了好几颗脑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地商量怎样才可以摘到更多的榆钱。一般是男孩子们负责爬树,女孩子们负责接榆钱串,之后大家一起分享成果。我们吃榆钱,是一把一把地塞进嘴里嚼,把腮帮子塞得鼓鼓的,吃饱了,还不忘撸几串装进兜里。用不了几天,我们就把榆钱吃厌了,而春天还在路上,走走停停,不曾远去。

    读中学的时候,课本里收有刘绍棠先生的《榆钱饭》,文中写道“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榆钱饭,曾是老百姓的家常饭,甚至是活命饭。也正是因为这一份患难与共的交情,至今有很多人仍对榆钱饭念念不忘,这是一种潜移默化在骨子里的想念,永远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

    榆钱,早已在历史中悠悠飘香千年。《尔雅》中有记载:“荒岁农人食之以当粮,不损人”,唐人作《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欧阳修更是留下了“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关于榆钱的名字,《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描述:“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在源远流长而又意蕴深远的中华文化中,“榆钱”,因与“余钱”读法同音,又让人不免心生出几分好感,不由地想要借此寄寓几缕美好的期望。

    让人遗憾的是,当童年远去,当老屋老去,当曾经葱葱茏茏的庄稼地只剩下满目荒芜的时候,榆钱虽在,却没有人再去采摘。年复一年,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成串成串的榆钱在风中摇摆,在阳光下微笑,可惜,没人再去搭理它们。

    春雨淅淅沥沥地飘洒在异乡的土地上,一个偶然的遇见,让我这个漂泊的游子,顷刻间泪水满面。当我把那一串鲜嫩的榆钱放在儿子小小的掌心上时,这个三岁半的小男孩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能吃吗?”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可以吃,可以多吃,这是春天里最好吃的食物。

    也许,儿子所知道的比榆钱好吃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将来有一天他会懂得,这个所谓的“最好吃”,其实是舌尖上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愁的滋味。

当前:4版(2019年04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