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东营区: 打通传递文明“最后一公里”
黄颖  张起燕

    “社区党群志愿服务中心的‘孺子牛’真是帮我家解决了大问题,志愿者老师不仅辅导孩子们完成学校的作业、预习新课程,还带着孩子们开展兴趣班,学画画、毛笔字、唱歌,现在孩子越来越开朗了,成绩也提高了不少。”说起小区里的四点半课堂,山东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陈庄社区的孙妈妈颇有体会。

    作为东营市东营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牛庄镇“孺子牛”党群志愿服务中心将志愿服务领域再拓宽、项目再精准,升级为“初心旗帜 爱满牛庄”党群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采用“党建引领+高举旗帜+服务领域+党员志愿服务队+服务项目”的服务模式,高举“先锋”“传承”“脱贫”“助残”“领航”“慧农”“环保”“安全”“守望”“筑梦”十面志愿服务旗帜,为农村党员、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多个群体开展志愿服务。

    牛庄镇“孺子牛”党群志愿服务中心只是东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东营市东营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讲、评、帮、乐、庆上破难题、建菜单,满足群众需求,构建“实践中心—实践分中心—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合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为切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东营市东营区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了联席会议部门联动机制,打通了各类资源的调配使用机制,整合盘活了现有资源,梳理了现有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涉农惠民项目、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各个部门、各种渠道在一个主题下向农村基层聚焦发力,形成了乡村文化振兴倍增效应。同时,该区注重社会化运作和品牌化塑造,定期开展项目评估,建设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库和项目库,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在价值引领、道德示范、公益服务、关爱帮助、互助合作等方面的作用,使更多受群众喜爱的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扎根农村、融入民生、惠及百姓。

    行走在东营市东营区乡村,宽阔的文化广场,整洁的柏油村道,友好和睦的邻里氛围……文明新风、文化传承,这些元素都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引领下逐渐地聚集。该区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庭院”“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大力建设村庄和谐文化。通过发挥村党员、团员和志愿者在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开展“中国梦歌曲大家唱”、乡村广场舞、地方戏曲会演、群众体育比赛、读书看报、文艺培训等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活动,提升农村群众的精气神,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为培厚乡风文明土壤,东营区深入推进“四德”建设,评选上榜人物,在农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同时,注重挖掘农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搜集整理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中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新,让道德是非标准更加分明,让道德评价评判更加有力,进而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

    东营市东营区力求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不仅要让农民“富口袋”,也要引导农民“富脑袋”。因此,农村思想文化产品供给不仅要“够”,更要“精”、要“好”。作为集志愿团队活动、公益教育培训、文明实践交流、文体活动、图书阅览、数据采集、信息传输、娱乐休闲、科学普及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平台,东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推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一系列工作,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此外,该区通过“百姓点单、政府买单,以文化人、送需上门”的模式,将优质的文化培训课程送到百姓家门口,不仅为农村的基层文艺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还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生活、创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送服务、面对面,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践行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当前:3版(2019年04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