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兑现“建档立卡大学生”资助资金4508.22万元,全面消除因贫失学问题;在“三大考试”中,连续两年取得了“一一三”(高考重点本科、普通本科及专科上线率在全区名列第一,小考内地西藏初中班农户录取分数线居全区第一,中考成绩排名全区第三)的好成绩……
一组组数据展现着珠峰脚下这座城市取得的骄人佳绩。近年来,西藏日喀则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教育发展呈现出学前教育快速普及、义务教育健康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成绩显著、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步入正轨、民办教育趋于规范的良好发展态势。
4月27日,本报记者就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接受公平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等内容,专访了西藏日喀则市教育局局长索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日喀则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进展。
索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60年。日喀则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从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寺院教育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行列,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紧紧抓住中央关心、全国支援这一特殊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奋力推动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全市85万各族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梦正逐步成为现实,教育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1987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援藏工作会议,决定由内地11个省市对口进行教育援藏。截至目前,教育援藏项目达到194个,投入资金近6.25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重点加强以数理化学科为主的内地教师进藏支教。根据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2016年,“组团式”援藏教育工作启动;根据教育部等四部委印发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2018年,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工作启动。“组团式”援藏和“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我市受援学校的管理能力、教学水平,我们也更有信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目前,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87所,在校生达149989人,在职教职工达10901人,学前三年入学率、小学毛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0.05%、 103.7%、99.9%和67.5%。
为 孩子“拉齐”起跑线
记者:教育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实事之一。我们怎样做到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索旺:我从事教育行业已有22年的时间,深知教育既牵动着国家民族的发展,也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未来。
民主改革前,教育在西藏是一种特权,由寺院和贵族垄断,农奴子女没有权利接受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文盲率高达97%。民主改革后,党中央对西藏的教育事业给予巨大支持,采取极为特殊的“三包”、营养改善计划、免费义务教育等扶持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市教育事业也在大潮流中稳步推进。
自1985年起,国家对西藏实行第一轮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三包”(包吃、包住、包穿)政策,并先后18次对“三包”政策进行了修改补充、提标扩面。2012年的春季开始,西藏自治区在所有县城以下(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安排每生每天3元的伙食补助,2014年11月起,又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天4元。2018年,我市共落实“三包”经费48281.23万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7871.68万元,政策和资金覆盖率均达到100%。
随着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各级各类教育资助体系也随之不断完善。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起了涵盖从学前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资助项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实施免费教育补助政策实施细则、内地西藏班(校)学生资助政策、助学贷款贴息和代偿等一系列补助政策。近年来,我市共兑现“建档立卡大学生”资助资金4508.22万元,其中自治区级资金1830.29万元、市级资金1847.68万元、县级资金829.97万元,有效遏制了因贫失学现象。
拥抱“互联网+教育”
记者: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装备走进学校课堂,并在教学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日喀则市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索旺:1979年,日喀则教育经费仅为240余万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家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经费增长的幅度要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学生人均经费、人均公用经费要逐年增长”。我市整合资源,调配资金,进一步改善了中小学校硬件设施。
1990年,电教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市电化教育开始起步。到2012年,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实现教育电视“班班通”,全市现代远程教育光盘教学播放系统覆盖率达到100%,卫星教育收视点229所、覆盖率达到92.3%,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95间、覆盖率达到41%,初步形成了地、县、乡三级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三通两平台”这一重点,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大对信息化投入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截至目前,我市完成了教育信息化“三通”及“日喀则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7577人,达70%,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63603人,达42.4%,优质资源班班通覆盖率已达到95%,宽带网络校校通达到98%,初步形成了“课堂用、普遍用、经常用”的信息化教学常态应用模式。各级各类学校交互式电子白板覆盖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覆盖率、校园网络覆盖率分别为95%、92%、98%,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市将以实现“五个100%”和“优先发展、走在前列”的教育强市为主要目标,以“优结构、补短板、强管理、提质量、抓队伍、重保障”为主要抓手,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再创辉煌,写好教育“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