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网上做好事 是一种社会进步
何勇海

    近日,北京青年报联合部分互联网平台进行的调查显示,有91.9%的青年在网上拥有至少两个与工作完全不同的身份,且多数年轻人用这些身份在做好事:网络安全志愿者、互联网寻亲志愿者、大众评审员……专家认为,年轻人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知识或技能,为他人提供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应该鼓励,但凡事应当有度,不应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4月29日《北京青年报》)

    这个“9成年轻人网上‘务正业’”的调查与报道,刷新了大众对年轻人的新认知。在传统观念里,年轻人若沉迷网络,恐怕是在网上玩游戏、看视频等,以消磨时间;然而实际上,多数年轻人活跃在网上,却是在利用课余、下班时间、周末和节假日经营自己的网络新身份:在线课堂主播、大众评审员、网络动物救助员、交通路况举报员、网络安全教育志愿者等。他们经营的这些新身份,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也带给他人和社会更多回馈。

    比如,在某网络支付平台,用户可以拥有“行走捐达人”“养鸡公益大户”等新身份。就拿“行走捐达人”来说,用户开启“行走捐”后,可以将每天行走的步数兑换成公益金,然后捐赠给相应的公益项目;再拿“养鸡公益大户”来说,网友可以使用该支付平台付款领取鸡饲料,使用鸡饲料喂鸡后,可以获得鸡蛋,然后再把鸡蛋捐赠出去。据报道,已有1.25亿网友通过这个网络新身份,为19个公益项目捐赠了92亿颗鸡蛋,帮助了432万人。这些网友在网上做的这些好事,显然不是混时间,而是在坚守自己的公益心,值得点赞。

    年轻人网上做好事应该得到鼓励与提倡。他们中不少人拥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上网做好事的条件比较便利;他们往往能快速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且拥有网络知识及专业技能优势。在网上做好事,比如利用互联网寻亲与支教等,既节省了时间,又奉献了爱心,可谓是用小成本办大事情。因此可以说,年轻人网上做好事,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当然,网上做好事不能耽误网下务正业。网下的本职工作和学习是网上做好事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网上“务正业”要有个度,如果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工作与学习,就有失初衷了。

    期待有更多年轻人,理性地通过网上“务正业”等新颖方式,用自己的热情、专业知识或技能,为他人提供物质、精神上的帮助,为社会多作贡献,实现更多元化的自我价值。

当前:A3(2019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