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院士齐聚赤水河谷 最强大脑加持智慧茅台

    本报讯(杨初)智能工业4.0时代,悠远的酿酒工业如何完美蜕变?4月24至26日,1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智慧团走进茅台集团,带来中国酒业史上最强头脑风暴。

    4月25日,“传统固态发酵产业高质量发展院士论坛”在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海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的院士云集茅台集团。

    如何在坚守品质的同时,高质量推进“从手艺到技术”的现代化工业蜕变?茅台需要突破核心技术攻关,寻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据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王焱透露,茅台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新理念,从生产源头抓品质,以文化服务树品牌,保持了稳健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做足酒文章、扩大酒天地”战略成效不断显现。“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我们也面临着传统酿造机理研究关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生态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绿色发展体系不够完善等系列问题,迫切需要相关领域顶级智库的技术支持。”王焱说道。

    论坛现场,曲久辉院士回忆童年与茅台酒的初次相见,直言对茅台“向往”多时,而今茅台品牌益发深入人心,飘香四海。曲久辉院士解读了如何建立水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安全保障的协同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治理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孙宝国院士展示了中国白酒文化的独特优势,并给出别具一格的酒文化解读,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宴宾馈友、孝敬长辈,处处都有酒的身影,茅台酒独特的收藏性,更是令人难以割舍。

    岳国君院士的专题报告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环境不断变化,以往的经验难以解决新的问题。发酵产业包含的不可知性和复杂性,是横亘在整个行业面前的巨大难题。

    据了解,多年来,茅台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力求解读盲区,也因此成就了众多行业领先:茅台最早把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并为白酒的香型划分和分香型评比做了原始启动和基础性的促进;茅台最早探索实践和提出白酒勾兑的基本概念;茅台最早探索、研究、提出饮茅台酒与健康的关系;茅台率先建立白酒酿造国家级技术中心,以及国家认可的白酒检测实验室,率先建立微生物菌种基因库,成功获得绿色、有机、原产地三大认证;茅台还拥有白酒行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从事固态发酵研究的院士工作站……开启茅台集团与中国工程院的全面、开放、长效合作机制,助推茅台不断提升开放创新思维和技术攻关能力,促进院士研究成果在茅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共赢,进一步夯实茅台酒质量基础、保护好茅台酒酿造生态环境、处理好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更为助力传统发酵食品产业升级,提供有益探索。

    贵州省副省长王世杰指出,茅台酒是对自然资源禀赋要求极为苛刻的产物,因此在企业发展中,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持之以恒,更要加大科研力度,全面解读茅台酒的奥秘,并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谢院士们为茅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作出的巨大贡献。

当前:B1(2019年05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