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外国专家介绍所藏文物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青海省唯一一家文物考古科研机构,主要承担着全省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及文物保护工作,更肩负着传承传统文明的历史使命。回顾过去,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齐心协力,积极开展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的文物考古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6-2017年度连续两年被省厅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度被省文明办评为2013-2015年度文明单位。
多年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厅党组、机关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结合 “三基”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主题责任,持续狠抓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开展。

给国内专家介绍所藏文物
单位概况: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74年5月,其前身为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隶属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正处级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是青海省唯一一家具备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的省级文物保护和科研机构,具备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资质和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还是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二批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主要承担着青海省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及文物保护工作。目前所内收藏了各类文物标本万余件(组)。

党支部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获得荣誉:
2006-2007年度西宁市文明单位;2008年7月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平安单位;2011年6月省文化新闻出版系统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比赛三等奖;2011-2012年度西宁市文明单位;2012年3月青海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2012年7月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小组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7月省直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2012-2013年度西宁市文明单位;2013年3月青海省巾帼文明岗;2015-2016年度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9月周家泉地区第三届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民族团结进步楼院。

国内专家在喇家遗址考古工地参观交流
党建统领奠基石
研究所年初制订了学习计划,印发了党建工作要点。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全国两会、青海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主要采用通读和讲解、记录和摘抄、自主发言与讨论互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听党课、讲时事、做笔记、建立QQ及微信群共享信息、讨论交流等形式,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武装。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三会一课”,采取集中学习、专题研讨、谈心谈话、讲党课、观看专题电影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引导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党的新理论、新方针、新政策,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
践行优良作风,开展“迎七一”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瞻仰英雄纪念碑、革命纪念墙,参观历史陈列馆、廉政文化长廊,重温入党誓词、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同时展开考古发掘现场实践活动,激发了大家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热情。开展“两节”期间送温暖、“博爱一日捐”等活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支部联合工会及时看望慰问生活困难、生病住院的职工。开展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组织退休党员干部重温改革开放40年青海考古事业的发展历程,回顾老专家、老党员对青海考古事业艰苦奋斗的光辉业绩。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体党员深谙新时期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及时学习省厅党建、党风廉政建设会议文件精神,特别是在重大节日前夕,宣读廉政纪律,开展警示教育,领导干部带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时刻提醒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严禁一切违规违法行为。
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古工作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在工地上尽量照顾有特殊要求的少数民族业务人员,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做好当地民族群众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创建“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共识。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建工作的扎实推进,为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室内进行出土标本的整理
文明创建扬美德
今年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文明创建活动方案,创新工作理念,以职工为本,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2017年是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一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积极响应,及时参与研究制定创城工作方案,通过制作专题宣传板、悬挂横幅、编印宣传页等形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形成了“创城工作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并认真开展文明交通道路劝导执勤、清理小广告、美化环境等系列创城工作。
认真履行社会职责,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自2016年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全体党员、中层干部前往黄南州同仁县古德村开展探亲、帮亲活动10余次,捐赠物资10余万元,捐送春播种子3万余斤。同时,参加辖区政府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捐赠价值1万余元的生活用品和体育用品。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职工的道德修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召开职工大会、党员学习、领导干部讲党课、观看经典影片、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等形式,深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理论水平,深化对“两个维护”的认识。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学习,以反腐倡廉形势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正反面案例教育为内容,通过观看专题影片、系列展览和举办讲座的形式,使职工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反腐倡廉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制度化和常态化,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讲党性、重品性、做表率”“党员先锋岗”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党性意识,纪律意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爱岗敬业的良好工作氛围,从思想上为青海文化大发展,为青海文化名省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在全所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工作者和道德模范人物。如王倩倩同志于2016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同年获得省妇联“三八”红旗手称号;肖永明同志于201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先进个人”,同年李国华同志被评为“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尕藏吉同志于2017年被西宁市周家泉社区工委评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先进人物的不断涌现,为全所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树立了标杆,培育了良好的道德风气。

开展消防演练
近年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积极发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进一步拓宽工会参与的方式和渠道,通过保障职工民主参与的权利和程序,努力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及时做到上下沟通,确保职工各项民主权利的落实。坚持事务公开制度,对干部选拔任用、职工职称的评聘、发展党员等重要事务及时进行公开,在决策之前,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坚持对全所各项规章制度进行重新梳理、归纳、整合,根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充实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考勤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物库房管理制度、考古工地工作规范等,每项制度的制定都由职工讨论修改审定而成。通过建制度、带管理、促发展,加强完善了管理工作,保证了业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保驾护航。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一级风险保护单位,始终把安全责任放在首位,时刻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制定消防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开展文物安全管理、防火防盗、易燃易爆等安全情况集中排查整治活动。加强单位治安软硬件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建微型消防站,完成了办公楼、文物库房等安防消防项目建设,建成了文物标本陈列室,更新了图书资料金属柜架升级改造。
在争创省级文明单位过程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结合工作实际,从大局出发,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全所干部职工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形成了人人争先的良好风尚。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积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学习交流方式,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一方面主动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考古新理念,另一方面积极组织职工参加省内外业务培训、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和省考古所讲座等学习交流,并定期召开所内学术报告会,培育出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建成了一支优秀的专业考古队伍,积极参与繁重的文物考古工作,收获了诸如喇家遗址重点考古等一批考古成果。
新时代,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延续中华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将谱写出更加精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