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家园在何方
——农民工系列调查(二)
本报记者 胡桂芳 漆世平

宜宾公益电影送到农民工身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一般需求,更能折射出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素养。我国现有农民工2亿多人,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在其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关爱农民工,让农民工享受精神文化成果,不仅是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宗旨,还是推动文明城市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更是党和国家注重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前,部分农民工依然存在社会活动单一,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匮乏、文化消费不足等问题。如何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幸福感和归属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近日,记者深入四川成都、宜宾的部分工地、企业实地探访,可喜地发现政府和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民工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不断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尽快融入城市,更多地享受精神文化建设成果。


青年女工在青工文化驿站阅读

    部分农民工的社会活动仍显单一

    数十年来,我国农民工不顾白天黑夜地拼命劳作,其劳作方式和生活状况导致了精神文化生活的单一乏味。他们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选择了聊天、打牌等消遣方式,精神文化生活较为枯燥。去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的消遣方式主要还是以看电视、上网和休息为主,分别占40.7%、35.6%和28.4%。而选择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读书看报的比重为5.3%和3.6%,选择参加学习培训的比重为1.9%。这一调查结果,也在记者连续几天的实地采访中得到了印证。

    今年45岁的李兵,自18岁就离开了安岳老家,回忆起第一次离开家的情景,他依旧记忆犹新:那天的他穿戴整齐,扛着蛇皮口袋,揣着母亲煮的几个鸡蛋,跟随在成都打工的表哥一起踏上了前往成都的大巴车。与大多数农民工一样,刚进入建筑行业的他只能从搬砖、搅拌泥沙等基础性工作做起。这些费力的工作不断“压榨”他看书、学习的时间,对当时的李兵而言,文化生活是遥不可及的事。

    和李兵有着同样务工经历的唐吉祥目前在宜宾某建筑工地做泥工,说起自己的业余生活,他略显尴尬地笑着说:“下班回到职工宿舍,要么躺着休息,要么约几位工友一起打牌、聊天,基本上每天都这样。”

    来自黑龙江的张朝军与李兵、唐吉祥不同的是,他的工作虽不用耗费太多的体力,但同样“熬”时间。在青羊区一家小型超市打工的他,说起自己的业余生活,他感慨地说道:“经常是晚上十点钟才下班,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了,没有精力做其他,就想躺在床上耍会儿手机,看会儿电视或者打个游戏。出去看电影啥的一是没有朋友陪也没有太多精力,二是消费太高了,浪费钱。”

    “我平常除了上班,一般都是宅在家里玩游戏、看手机。图书馆、书店这些地方很少会去逛。” 26岁的景卓是甘肃人,初中毕业的他只身来到成都,现就职于成都一房地产中介公司。

    “期待工地有阅览室或者一些书籍吧,休息的时候可以学点东西……”“希望能看场电影、文化演出什么的,或者开场运动会也是不错的……”3月30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青羊区的一处建筑工地,几位农民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在与他们攀谈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当前,一些农民工在寻求工作时,除了把薪酬待遇和社会福利保障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外,他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文化福利。

    采访中,记者发现,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目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再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在工作中更多地追求个人的发展以及在精神层面的拓展,逐步实现由单纯的谋生向追求归属感延伸。


农民工在青工文化驿站打羽毛球

    一波利好政策加码幸福生活

    “农民工兄弟们,今晚带来了映前宣传片《伟大的变革》、科教片《公共娱乐场所火灾预防》以及反映宜宾本地脱贫攻坚事迹的故事片《最后一公里》,请大家准时到场观看。”3月21日晚7点钟,宜宾市映三江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放映员罗付江刚到宜宾市南岸西区一建筑工地放映现场,就拿起话筒喊开了。

    42岁的农民工肖兵听到“喊话”后,放下碗筷,快速走出板房,欢快地招呼着其他工友奔向放映现场。“这是给农民工的福利,每次放映大家都很开心,让我们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采访中,宜宾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将农民工送电影工程纳入当地“十三五”规划之中,市县两级全年规划为农民工放映公益电影650场。除了放电影工程外,宜宾市政府还通过采购优秀节目、戏曲等优质文化产品等形式深入到工地、乡村开展文化惠民巡演服务,不断满足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

    而在距离宜宾200多公里的成都,于2012年就全面启动了以青年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工文化驿站建设工作,先后在高新区富士康工业园区公寓、新都区新繁镇泡菜产业园区等地建立了13家青工文化驿站。“这些文化驿站提高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了农民工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拉近他们与城市的距离”采访中,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服处副处长李汨如是说。

    记者在新都区新繁镇泡菜产业园区的青工文化驿站看到,该驿站为青年农民工免费提供上网、图书阅览、文艺培训、健身培训及电影观赏等文体服务,覆盖了整个泡菜产业园区及周边厂区。“新都区新繁泡菜产业园区青工文化驿站作为全国首家为企业员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性窗口,不仅丰富了青年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效保障了广大青年职工的文化权益和多元文化需求。”该文化驿站负责人于洋告诉记者。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对各地进一步关注基层特别是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鞭策。

    作为农民工大省的四川于2018年年底,出台了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16条”,其中,在文化生活方面,要求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畴,享受市民化服务。鼓励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规划建设简易实用的文化体育设施和“农民工之家”,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文体服务;举办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等文体活动。


李兵在校园做文学公益讲座

    文化福利激发创作热情

    不仅在四川,近年来,农民工文化权益一直被国家重视,诸如广东、山东、陕西等地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不断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各地还尝试搭建一系列文化交流平台,给农民工更多的文化福利。

    社会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的关注,激发了农民工创作的热情,蒲达伦便是其中的一位。高中毕业的蒲达伦目前是高新区富士康工业园区的一名仓库管理工作人员,几乎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到园区内青工文化驿站看书、画画、写字。“以前想看书作画却总是因为没场地而作罢,青工文化驿站建成后,不但场地有了,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还交到了很多朋友。”说起如今的生活,蒲达伦言语间尽是满意。他告诉记者,现在他还是一名书法老师,一有空闲他便会到青工文化驿站教十余名青年农民工学习书法。而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也曾多次在成都市高新区群众书画比赛、富士康工业园区书画比赛中获奖。

    和蒲达伦一样“畅享”文化福利的还有李兵,以及像他们一样的无数个农民工。

    “一声鸟鸣惊醒梦中花/一条藤蔓寻回家/绿叶盈盈谱芳华/清风阵阵爽呀爽心涯/牵牛花呀/牵牛花/你和我说着悄悄话……”1月28日,李兵的《牵牛花呀,牵牛花》在“非常梦想”四川省第三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上获得了音乐类(歌词)三等奖。一直渴望改变现状的他,不甘于只做“打工仔”,在工作了几年后,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星星诗刊》的诗歌函授培训班,学习诗歌写作。先后在国内畅销打工文学《江门文艺》和《西江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千余篇,荣获多项文学奖项,并出版了诗集《和一盏灯同居》、散文集《歌唱的蟋蟀》。他的作品朴实、简单,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打工诗人”。

    “文学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兵告诉记者,随着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农民工的利好政策,他相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当前:A1(2019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