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奏响城乡一体化和谐乐章

    从乡镇企业的崛起到外向型经济的集聚,江苏省太仓市经济发展稳,连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城乡收入比连续多年低位运行、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发展机遇日趋公平……太仓实践正描绘城乡一体化新蓝图。

    乡村“蝶变”

    水清地绿路宽

    初夏时节,笔者走进太仓市沙溪镇香塘村,看到的是一排排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宅前屋后有瓜田菜园,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直通各户。

    村民严惠亚告诉笔者,这几年美丽村庄建设让河水清了、空地绿了、道路宽了。“一到节假日,城里人都想到这儿过‘农家生活’。”

    2017年开始,太仓市启动新一轮美丽村庄建设。在提升村容村貌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环境自我净化长效机制。

    每天早晚,太仓市城厢镇万丰村村民钱德良爱到村口的人工生态湿地公园散心、锻炼。2017年,蹲惯了茅厕的他有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卫生间。村里180户人家都接上了污水管道,污水通过这座“神奇的公园”转化成清水。

    这片人工湿地由调节池、垂直流湿地、水平流湿地、草溪湿地和生态塘组成,可日均处理污水150立方米。

    太仓市市长王建国介绍,太仓始终把城市和乡村作为整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由此入选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城乡“不差”

    年轻人回归 

    “天下大治、民生富足”,是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顾炎武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如今在其故乡逐渐变成现实。

    太仓市城郊的东林村,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场景引人注目。

    高标准农田中,水稻长势喜人;生态米厂里,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富硒大米”跃动在流水线上,真空包装、冷藏入库;生态饲料厂内,一包包秸秆被切碎,加入豆渣、砻糠等“营养元素”,制成牛羊饲料……

    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告诉笔者,村里近年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依托村办合作农场,先后搭建六大农业发展平台,村级集体资产从原来的25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2亿元。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万元。

    在太仓,像东林村这样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并非个例。电站村围绕草坪、葡萄酒等特色农产品做强产业;方桥村把水环境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实现以“水”养人、以“水”富民;半泾村实施“菜篮子”工程,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耕作如火如荼……

    67岁的钱耀兵是电站村村民,现在在村里的合作社从事仓储包装工作。“每月工资2000多元,加上退休金4000多元,月收入6000多元。到了年底还有分红。”钱耀兵说,前两年,孙女大学毕业后主动回村工作,“年轻人回来了,农村越来越‘年轻’了。”

    数据显示,2018年,太仓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45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农民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

    全面“接轨”

    “乡下”未来可期

    农村环境美起来、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同时,一项项逐层推进、对接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改变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痼疾”。

    在办学标准上,实现城乡统一,太仓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新扩建的太仓市港城小学,拥有400米塑胶跑道、篮球馆、健身馆、室内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流硬件设施。在这所农村小学里,孩子们在航模教室里动手制作航模、在机器人实践室里学习前沿科技、在舞蹈室里舒展肢体……学生家长尹红告诉笔者,学校里经常组织机器人表演、英语课本剧、器乐演奏等活动,孩子们虽然在乡下上学,但眼界同样开阔,未来同样可期。

    同时,太仓市还大力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面接轨,其全民大病再保险成为国家医保新政的蓝本。

    71岁的杨瑞芳家住太仓市浏河镇东方社区,每天都到浏河镇邻里生活馆“打卡”。生活馆整合残疾人之家、老年之家、双拥之家等功能资源,为居民提供养老、助残、卫生、婚宴等服务。“这里有老年人‘小饭桌’,棋牌绘画兴趣小组,还有医生现场坐诊。”杨瑞芳说。

    今日太仓,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重大变革显现在一个个细微之处:公交开进村头、宽带接入每户、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太仓,奏响城乡一体化和谐乐章。(新华社 刘巍巍)

当前:2版(2019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