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小学数学《确定位置》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逸夫小学   祁连梅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教研课,执教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是“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的一部分,不仅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基础上的发展,而且也是后面学习 “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某一点的位置”等知识的基础。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拓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一、以游戏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用游戏的方式引入新课,设计了教师根据学生对自己位置的描述找学生的游戏。在学生介绍了自己的位置后,我故意找错学生,顺势提问:“老师为什么找错了?”从而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一个位置,因为描述方式不同,很容易产生混乱。看来需要用统一的方式既准确又简明地描述位置。

    二、对难点进行分解

    在引导学生认识图上的列时,我告诉学生,数学上规定,数列数要从观察者的左边起,并和学生一起数图上的列数。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教室的列,这是一个难点。为此,我引导学生想象着走上讲台,转过身去,面向同学,教室的左边是哪边,用手示意,第一列同学是哪一列,然后让全班同学明白各自都处于第几列。认识“行”比较简单,就是简单教学。我告诉学生们,描述位置要先列后行,然后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图上三个同学的位置和自己的位置。随后,我说位置,是谁的位置谁就起立,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最后,我又把座位图抽象成方格图,让学生理解方格图中的位置,并熟练地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方格图中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教学,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座位用数对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做主,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建构成新的数学知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理解。

    三、适度挖掘教材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出数对,表示谁的位置谁就起立。先出数对(4,a),学生们通过思考理解了是表示第4列同学,然后出数对(a,4),学生们很快理解了表示的是第4行同学,接着出数对(a,a),学生们都认为表示的是全班同学。我追问两次,学生们都很肯定自己的答案从而站着不坐。于是,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当a表示2时(a,a)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同学,当a表示3时(a,a)又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同学……最终,学生们恍然大悟,理解了数对(a,a)只表示列数和行数相同的同学。

    最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创造数对表示全班同学的座位。这时学生们比较容易地创造了(a,b)、(b,c)、(d,a)等各种不同的数对表示全班同学的座位。随着教学层层递进,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们自主理解知识,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游戏导入、难点分解、拓展延伸三个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们做课堂的真正主人,从易到难学习知识。而且,我发现,在有众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学生们往往都更能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也比平时高。

当前:三版(2019年05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