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宣汉: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绿色发展
王小伟  昌夫

    5月的宣汉大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走进四川省宣汉县的“川东生态亲水走廊”,这里环境优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交相辉映。

    宣汉是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时也肩负着达州市城区饮用水安全的重任。全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修复、科学规划和景观构建的思路,通过荒山造林,城区绿化,乡村绿色创建等举措,大力实施了全域国土绿化工程,“中心城区生态景观,近郊生态产业,远郊生态屏障”的生态布局已初步形成。为了推动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 全县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在城区,环卫所的“治尘”冲洗队,有效地控制了扬尘污染。走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厂房里机声隆隆,厂房外绿林环绕。大院中间的一池清水,几条金鱼在水池中游动,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个池子里面的水就是污水处理之后的样子,可以用来养金鱼的,真是‘还一湖清水,铸一段新生’。”目前,宣汉县主要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城区饮用水质达标率100%。

    来到百节溪和巴山红军公园,这是宣汉市民在喧闹都市生活中的一片绿林。据了解,宣汉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市、区)之一,水土流失区占了全县幅员面积的50%以上。面对困难,宣汉县开始想办法,通过种植经果林、水保林、种草、封禁治理等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

    为了让土地更绿,除了绿化,对于土壤污染的防治也一直是宣汉县生态环境改善的重大工程。调查掌握全县涉危企业分布情况,完成46家涉危企业申报登记和应急预案加强危险废物管控。完成61处天然气井场、54个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等土壤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已完成9个乡镇10座垃圾中转站主体工程建设,配套设施正在完善。

    宣汉境内前、中、后河沿线乡镇较多、为了改变生活污水污染现状,全县采取了“扇形辐射”带动流域环境保护,以县城为中心,向前、中、后河三条主要河流辐射。每年按照储备一批、动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四个一批”,由近及远的推进污水处理站(厂)建设,目前已完成建设12个、在建10个,到2020年建成率将达70%。

    宣汉也是畜禽养殖大县,为了禁止养殖粪便、废水污染现象。全县采取了“统筹兼顾”攻破污染治理难题这一目标,紧紧抓住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和农村环境保护难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600余家,关停禁养区内养殖场149家,探索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生化处理、湿地净化“两分两化、种养结合”技术,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实现了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的目标。

    宣汉还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了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评估,实施了百里峡省级自然保护区、马渡关石林景区、峨城山景区生物多样性科考调查,严守环境质量底线。持续强化生态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监管,设立4个片区环保站,持续开展禁采禁伐联合执法检查,建成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8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2个、省级自然生态小区1个,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在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宣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始终坚持环境优先的工作理念,积极营造成本洼地、占领技术高地、建设环境宝地,强力实施“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关掉了29家煤矿、3家铁合金企业。全县还积极争取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等国家政策扶持,加快发展“一区四园”县域工业,大力发展巴人文化、全域旅游等第三产业,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战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当前:B1(2019年05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