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力量
——盲童世界里也有光亮

    在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阅读声、陶笛声、讲课声……声声相续,从未止息。这些来自志愿者的声音,帮助50多名盲童获取新知,亲近艺术,追逐梦想。

    虽然“视界”无光,但他们的世界充满光亮。

    我用耳朵找到光亮

    声音,是盲童和外界沟通最重要的渠道。在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声音尤其珍贵。

    小瑞,今年9岁,先天失明。每周四下午,她都会早早站在三楼阅读室门口,等待即将开始的绘本阅读课。

    “同学们好!”一声问候传来。“任老师好!”小瑞和她的20多个伙伴准确喊出了今天的讲课老师——任丽群。她是爱心团体“耕读绘”的一名志愿者。

    由于盲文书籍数量有限,一些盲童摸读速度不快,这些志愿者便利用活动课时间,为孩子们诵读绘本。“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读到这句,任丽群便停下来,拿出准备好的毛绒玩具,一一发给孩子。“这就是软绵绵的感觉。”长颈鹿、小白熊……孩子们拿在手里,贴在脸上,仔细抚摸。

    课间,一首《天空之城》传来,悠扬婉转。循着曲声,推开一间教室的门,一个瘦高男孩站在教室一角,在吹奏陶笛。小邹是一名初二学生,双目失明。一向寡言的他,只要拿起陶笛,笑意就会浮上面庞。这首曲子是他前几天跟着“神笛”马良老师新学的。

    马良是一位陶笛爱好者,一个偶然机会了解到,特教学校没有陶笛课,便萌生了教孩子们吹陶笛的想法。课间、午休,甚至放学以后,校园里经常传来陶笛声。“有些孩子很内向,不愿多说话,音乐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重要方式。”马良说。

    与平日的喧闹相比,周末的校园安静得多。但在一些高年级教室,经常传出一些讲课声……

    “被录取了!”十年前视力下降那天起,小马就没想过,自己能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再过几个月,她将进入山东一所医学院学习。

    她把好消息最先告诉了“姐姐”崔靖宛。崔靖宛是东北农业大学助残支教志愿者协会的大三学生。三年来,她一直给小马补习化学。在小马看来,“姐姐”的讲课声,是她冲刺高考路上的向导。

    黑暗中,那最美的声音

    从东北农业大学到哈尔滨市特殊教育学校,要乘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往返就是三个小时,大一学生王珏和她的同伴风雨无阻。

    20岁的王丹看不见汉字,小她8个月的王珏读不懂盲文。讲课,全凭一张嘴。

    辅导盲文题时,王丹先把题目摸读出来,念给王珏听。王珏记录下来,再把解题思路讲给王丹,王丹边听边记。有时候,两个小时一堂课,只够讲几道阅读题。王珏说:“慢,不怕,只要能让她多学一点,我就一直教下去。”

    相比高年级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低年级的阅读显得轻松许多。但如何选绘本,设计什么问题,怎么和孩子互动……成为“耕读绘”志愿者们最挂心的事。在课堂上,读到舒缓处,他们放慢语速;读到激动处,他们声调高扬。随着声音起伏,孩子们或神情紧张,或皱起眉头,或面露喜色,或骤然忧伤……他们喜欢,并且陶醉。

    慢慢地,“耕读绘”形成了默契——树伟老师讲绘本故事,马澜老师讲儿童文学,秋菊老师讲国学经典……每堂课都来两三名志愿者,他们从未缺席。

    声声相续,让爱的光照亮孩子的前途

    2015年以来,东北农业大学助残支教志愿者协会先后有60多名学生参与到助残服务中。其中,10多名盲童学生从中获益。

    老一届的学生毕业了,新一届的学生又补充进来,一届接着一届。

    “只要有上大学的意愿,不管他们成绩怎样,我们都会给他们辅导。”东北农业大学助残支教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袁智群说,把知识教给需要的人,是我们最骄傲的事情。

    牵挂不止,声声相续。志愿者成了特教学校的常客,每次到访都如同赴约一般,甚至不会因为时空距离而改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公益献声者,通过一些线上小程序,录下自己的朗读,把声音传递给更多盲童孩子。

    很多孩子可能不知道这些志愿者的名字,更看不到他们的容貌,却清楚记得每个人的声音——或欢快,或温柔,或知性,或幽默,充满爱与力量。

    (新华社 管建涛 何山 杨思琪)

当前:B3(2019年05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