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雅号”绽放道德光芒
——追记江西安福县敬业奉献离休老干部刘友生
邹清华 本报记者 胡桂芳

    3月2日,跨越了88年岁月长河的老党员、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委党校离休干部刘友生安详地走了。

    他参加过湘西剿匪,历经生死考验,毫不退缩,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还主动投入祖国大西南建设,赢得“刘马列”雅号。离休后,他主动参与“五老”报告团,在80岁高龄时被评为全县“十佳老有所为标兵”,赢得“刘夫子”雅号。他始终本着“国家的钱,更要省着花”的原则,弥留之际,仍不忘提醒“追悼会从简,一律不收礼金,只收一小束鲜花”,交特殊党费15万元,并为家乡捐款3万元,赢得“刘包公”雅号。

    这三个雅号伴随着他的一生,也见证了他对党忠诚,勤勉奉献、奋发有为的高贵品质。

    勤勉敬业的“刘马列”

    “此生一直跟党走,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刘友生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刘友生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1949年他报名参军,在部队期间,立三等功两次、首长通令嘉奖两次。195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天起,刘友生就许下誓言:“只要革命需要,我愿意把生命献给党”。

    刘友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57年,刘友生放弃到条件优越的广州警备区司令部工作的机会,响应祖国建设大西南的号召,直接选择到条件艰苦的四川大山里去工作,这一待就是20年。

    “爱钻研,工作狂。”在单位同事眼里,刘友生把工作当事业来干,长年累月加班熬夜,乐此不疲。

    1976年,刘友生回到家乡安福县委党校工作。40多年过去,那个把农民当成最好朋友的“刘校长”依然是村里口口相传的好党员。

    “要一辈子对党忠诚,无私奉献于人民。”这是刘友生写在教案上的卷首语。

    一生无休的“刘夫子”

    不论岁月如何变迁,刘友生的忠诚始终坚定不移。

    1987年离休后,刘友生仍是全身心地扑在了党的理论宣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他主动参与“五老”报告团,常被邀请去各乡镇、县直单位上党课。据不完全统计,他离休后,共参与宣讲1500场次,受益人群达20万。

    “退下来了还能为党工作,发挥余热,这是我最幸福的事”。

    几十年来,刘友生走进学校、机关、工厂,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资助学生十余人。对于这一切,他平静地说:“离休不等于离岗,总希望能给孩子们做点什么。”

    当得知刘友生去世的消息时,寮塘乡荆山村村民曹利初非常伤心,半夜一点钟,冒着大雨骑了几十分钟的摩托车从家赶来,只为送老人最后一程。

    务实清廉的“刘包公”

    今年初,刘友生因为身体状况差,住院治疗了好些日子,但只要病情稍微好转一些,便跟家人商量:“我在医院多住一天,就得多花好些钱,咱尽快回家吧。国家的钱,更要省着花。”

    刘友生对自己严厉,对家人也丝毫不含糊。他立下家训:“后代都要永远跟着党走,念党情、报党恩。”无论在职还是离休,刘友生都始终秉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刘友生不仅吃穿不讲究,对住宿条件也不在意。他在筒子楼里住了30多年,安福县委党校2次分房子,他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家里一到下雨天就满屋漏水,很多个夜晚,儿子刘光清总是被父亲叫起来盖瓦片。家人们都说:“他是个铁面无私的‘刘包公’”。

    县委党校老干部党支部书记陈耀文和刘友生共事多年,他回忆,有一次和刘友生一起去乡镇讲课,镇里为表示热情,多上了几个菜,可刘友生不肯吃,说是超标准,硬是把多的菜端回了厨房。按他的话来说:“老党员更要遵守规定”。

    刘友生还时常教育自家孩子,要听党话,跟党走,靠本事吃饭,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弥留之际,88岁的他两次修改遗嘱,从再交10万元党费改成了交15万元党费。为了支持家乡发展,还特意拿出3万元捐给农村老家。

    “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是刘友生坚持的家风。他生前经常给孙辈讲革命故事、讲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鼓励孙辈参军入伍,在遗嘱中仍不忘教育子女们“顾全大局、搞好团结,努力工作、造福人民”。

    坚定信仰走完一生,终生爱岗敬业奉献,这就是刘友生。大家都说:在组织和同志面前,他是个简单、纯粹的人,用朴实、善良、敬业走过人生的每一步,绽放出人生的别样光彩。

当前:B3(2019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