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干预 精准帮教 重点管理
——检察机关推动三项机制建设挽救“行走在悬崖边缘”的孩子

    5月27日,最高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从2018年到今年4月份,检察机关共对罪行较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批准逮捕3.89万人,起诉3.17万人;对涉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坚持依法从宽处理,不批准逮捕1.27万人,不起诉1.42万人。

    数据的背后反映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如何挽救那些“行走在悬崖边缘”的孩子,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此次新闻发布会,最高检还介绍了检察机关推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机制建设,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创新做法。

    推动建立罪错未成年人临界预防机制

    今年2月,最高检发布了《2018-2022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规划提出,探索建立罪错未成年人的临界预防、家庭教育、分级处遇和保护处分制度。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实施犯罪的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缺少有效应对矫正措施。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未成年人的罪错程度设置阶梯式的多种实体处遇措施,供司法机关根据涉案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加以适用,以实现矫治的个别化和有效性。

    最高检第九检察厅厅长史卫忠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四川资阳、上海浦东等地检察机关借助信息化、大数据手段,从高危未成年人信息化、网格化、社会化、专业化预防帮教着手,打造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未成年人临界预防、保护处分工作模式。

    截至2018年底,四川资阳检察机关已对40名高危未成年人开展帮教,其中帮助13名辍学少年重返校园,帮助17名未成年人就业,救助5名困境未成年人。

    河南登封市检察院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联合多方力量共建“贝蕾关爱课堂”,建立以强制亲职教育为核心的帮教体系,至今已有效帮教510名罪错未成年人及其背后的“问题家庭”。今年4月,“贝蕾关爱课堂”还成功对流窜盗窃的4名外地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进行了帮教。

    据悉,最高检对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制度已启动相关调研。检察机关还将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为契机,进一步总结经验做法,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及时上升为法律。

    探索涉罪未成年人精准帮教机制

    曾因涉嫌盗窃犯罪被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附条件不起诉的小陈、小闫,勇敢地与伤害无辜老人的犯罪分子搏斗,2018年11月被授予“见义勇为”奖。他们及时将消息告诉了帮教过他们的未检检察官,让检察官倍感欣慰。

    “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坚持宽容不纵容,对罪行较重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保持必要的司法惩戒,对涉嫌轻微犯罪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坚持依法从宽处理。”史卫忠说。

    据悉,检察机关更加严格规范地落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2018年以来共作出附条件不起诉8187人,帮教考察期满后不起诉4700人,起诉238人。

    “通过推行心理干预、亲职教育等科学帮教手段,依靠专业力量开展精准帮教,案件办结之后坚持跟踪帮教,确保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史卫忠说。

    推动健全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服务工作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史卫忠还介绍了重庆、福建等地检察机关推动健全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服务工作的机制和做法。

    据介绍,重庆等地检察机关在参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针对涉嫌黑恶犯罪未成年人中闲散未成年人居多,“学历低、年龄低、认同感低”的特点,分析认为除了家庭、个人问题外,相关部门督查、管理不到位、社会引导缺位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向公安、教育行政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推动加强重点部位防控,健全学生学籍管理机制,严防辍学肄业或被劝退开除的学生被黑恶犯罪势力拉拢,共劝返失学辍学学生1569人,从源头上减少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的发生。

    福建莆田城厢区检察院在参与“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试点工作中,发现辖区未成年人小林辍学无业,经常出入网吧且夜不归宿,接触了不少社会上的闲杂人员,家长无力管教,就把小林作为重点观护帮教对象,与社工等共同开展帮教工作,帮助小林戒除严重不良行为,找到一份工作。

    “做好、做实、做优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可以有力推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筑起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强大网络体系,保障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最高检新闻发言人肖玮表示,检察机关还将进一步携手相关部门共同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结合司法办案,推动解决未成年人问题及其背后深层次社会问题。

    (新华社 陈菲 白阳)

当前:B3(2019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