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期盼
秦延安

    急性子的阳光,顺着天空越爬越高,不仅烤黄了麦田,也将母亲忙碌的身影缩成了一个点。虽然终日都是忙出忙进的,但在每一年的端午到来之前,母亲总忘不了制作端午索。针线盒里挤挤挨挨,戴着老花镜的母亲却总能一眼就挑出红、黄、蓝、白、黑五种丝线。那一根根在太阳底下闪着光的丝线,如一根根针芒,耀得母亲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但这并不影响她手上做着的活计。五根丝线在母亲的搓动下交织着向前滚动,很快便拧成了股,形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端午索。穿针走线,艾草入包,针针脚脚,密密相缝,只用半天工夫,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桃形荷包便做成了;五尺红布,前裁后剪,绣上一朵花,缝上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的纹样,一条裹肚便成形了。

    端午那天早上,母亲将端午索、荷包轻轻地系在还在睡梦中的孙辈们的手腕、脚踝与脖子上。孩子们醒来后,看到身上出现的物件,一脸惊喜的表情,爱不释手地摸摸这个,又摸摸那个,不停地嗅着荷包里的香味。此时,母亲的笑容如夏日的阳光一样灿烂。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山涧河畔,艾草修长,人们将之请进家门。民间相传,农历五月五日,五毒(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并出,所以人们采来艾草退蛇虫。记的小时候,每到端午母亲都会打回许多艾草。那些跟着母亲打湿的鞋脚一同回家的艾草,一部分挂在了门上,一部分变成了艾水。正午的阳光下,飘着艾香的澡盆里,母亲精心地给我们洗澡……这是在我记忆中定格的一幅画面。

    多年后,我在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读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可灸百病,刹虫。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灸疾病。”如今,家中用艾水给孩子们洗澡的事情都换成了妻子来做,看着孩子在澡盆里和妻子嬉闹的情景,我只有羡慕,有时还会有点小小的嫉妒。在那一片嬉闹声中,艾香飘出院子,注满村庄。

    腾出手的母亲,并没有闲下来,她又开始张罗着包粽子。井水淘洗的糯米,又大又红的黄河枣,开水煮软的苇叶,在母亲的手中,三下五除二地变成了一个个四角尖尖、立体饱满的粽子。在母亲的带领下,家里的女人齐上阵,不一会儿,不同模样的粽子便挤满了竹筐。随着钻入鼻中的香气,粽子出锅了,苇叶的清香、枣的甜蜜,都渗进了米中,让人吃得口水直流。“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每年在端午这一天,家中分散在各地的兄弟姊妹都要聚到母亲身旁,大家一起包粽子,做臊子面,吃鸡蛋、油糕,其乐融融。

    端午,正是一年中庄稼长得最快、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玉米拔节绽叶,豆子扯开了嫩长的藤,棉花抽枝,红薯扯蔓……一切都可着劲儿地生长。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用勤劳的双手,许下对幸福日子的美好期盼。

当前:A4(2019年06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