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社区管理网格化精细化 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
周 晗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如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规范乡村治理的“行”与“知”,加快推进城乡间的职责重构、资源重配、体系重整,切切实实地增强乡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为了做好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江苏省扬州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出台了《创新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落实开发大数据共享平台,以信息化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精细化。

    ◎ 建立“全要素、全科式”智能化信息系统

    东园社区丰产组居民小姜与邻居家之间的路只要一下雨就“水漫金山”,给生活出行带来不便。网格员周春发在巡查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很快修缮了这条路。“他们都说是网格员发挥了桥梁作用,其实我觉得是信息化给我们网格员服务群众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周春发说。

    《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从全局角度出发,打通数据共享渠道,推进政法、人社、公安大数据中心以及“12345”热线、数字化城管等系统有机整合。

    “网格员使用一个终端、一套系统采集信息,平台迅速展开核实立案、指挥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的全链条流程,做到一次采集上报、一次处理到位。”市委政法委综治工作负责人说,扬州市在社会治理基础资源需求全市大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地域特征、城市部件、人口密度、企业分布、拆迁区域等情况,按照“分类划分、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合理划分网格。目前,全市共科学划分包括农村网格在内的综合网格5709个、专属网格567个。

    ◎ 让基层群众“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全网联动”

    “智能信息的应用,是保障网格‘无缝衔接’灵活运转的基础。”市委政法委综治工作负责人介绍,正在建设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拓展深化地理信息系统、治理云图、联动处置、大数据分析等应用,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网格+网络”等服务管理模式。

    “网格能处理的事项,第一时间在网格内解决,不能解决的逐级上报处理,让群众生产生活所涉‘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全网联动’。”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宝应县已建成县镇和试点村(居)网格化治理大数据云图,实时显示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动态数据,实现可视化的实战应用。江都区“1+N”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平台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汇集全区65家单位共1600多项数据资源,相关做法入选省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典型案例。

    “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综合执法来解决。”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全面深化推进农村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力争农村网格创建达标率达70%以上,群众对网格员的知晓率达80%以上,综合网格内服务率达90%以上。

    ◎ 用脚步丈量网格,用责任守护平安

    “宝应县有家企业,老板不知去向,不少职工和不认识的外来人员争着拆卸搬运设备,这是怎么回事?”宝应县泾河镇曹坝园区网格员在走访时发现问题,随即了解情况。原来,公司法定代表人因资金周转困难,在拖欠工资及供货商货款等情况下,干脆一躲了之。

    网格员一边迅速上报信息,一边制止不当行为。经过村、镇、县三级联动,第一时间启动欠薪纠纷处理联动机制。在县网格联动中心与劳动监察大队等共同努力下,找出法定代表人与工人和供货商见面,并与他们签订分期还款的计划,公司又恢复了生产。

    “如果没有网格员的及时报告、及时调解,这个企业就没有翻身的日子了。”宝应县综治办副主任黄永年说,正是由于事件处置在萌芽阶段,不仅保住了企业,后来拖欠职工的工资也如数兑现了。

    “让每一名农村网格长、网格员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市委政法委综治工作负责人说,扬州市结合实际,开展网格员“大走访”,深入推进平安网格建设。在社区(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站),建立联系基层群众的微信群等,让网格员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对于在网格化服务管理中了解到的群众诉求、发现的问题隐患,网格员通过“全要素网格通”手机APP,及时上传至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平台,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对受理上报的各类信息,按照工作权限,及时分流,网上交办。目前,全市经由网格员收集上报事件信息35万条,及时处置率达98%以上。网格员“用脚步丈量网格,用责任守护平安”,正在成为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服务居民群众的“连心桥”。

当前:B1(2019年06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