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狮扎技艺进校园 
传承非遗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
李晓玲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铁军小学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现场展演,并代表广东捧回全国一等奖的展品中,有一个以狮头为原型3D打印出来的文创作品“狮头信箱”。

    一个狮头有1300多个扎点,扎作需要经年的时间,有需要坚守的传统标准,铁军小学是如何让小学生们学习并热爱上这门艰深的技艺的呢?铁军小学校长张丽琴用了两个字回答:“坚守”。“我们是全国唯一一所在做狮头扎作这个项目的学校,我们唱的是‘独角戏’,我们作为狮头这项国家级非遗所在地的学校,有责任把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张丽琴说。

    引入STEAM理念,建立校本课程和“全校普及+精英培养”的教学体系,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摘得全国最高荣誉的背后,铁军小学已经形成了1400多师生联动家长,全员学习狮扎文化的良好局面。

    独角戏

    狮扎进校园 全国独一家

    铁军小学于2012年引入狮头扎作这个传统文化项目。在铁军小学之前,也曾有学校引进过狮扎技艺,但是因为难以推广教学而没有做下去。走到全国展演的舞台后,铁军小学的师生们发现,自己的狮头艺术工作坊在全国的小学里也是独此一家。

    为了狮扎这门特色技艺能够在铁军小学顺利推进,佛山狮头国家非遗传承人黎伟大师亲自到学校里开设大师课堂。为了让狮扎这门特色技艺能够在学校普及,黎伟的大弟子欧琦辉2014年开始编写校本教材。2016年,欧琦辉编著的《扎狮娃——佛山狮头工艺之写色》出版,黎伟为这本教材书写了前言。有了校本教材后,低段、中段、高段的学生分别可以学什么就有了依据。

    2018年初,张丽琴任铁军小学校长后,经过对社会、家长、老师、学生的充分调研,确立了将狮头扎作作为学校的龙头项目,并形成“全校普及+精英培养”的教学模式。

    目前,铁军小学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狮扎课程体系,包括:每周一次的大师课堂,由黎伟和欧琦辉共同教授扎狮头和画传统狮头。结合狮扎文化的各种日常教学,比如:综合实践课探讨“我眼中的狮头文化”等狮扎文化;信息技术课程把狮头文化做成电子报刊;舞蹈课程编排舞蹈《扎狮娃》;社会实践课程连续三年参加佛山市的小手拉大手秋色巡游活动,巡游用的狮头都是学生亲手做的。此外还包括深入培养学生的狮头艺术工作坊,每周三下午4点到5点半开课;430特色课堂,结合狮扎技艺,由学校的老师给孩子上国画、剪纸等特色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有普及,有提升,以校本课程和狮扎文化为基础,与自己学科融合,把这种文化深挖出来。”欧琦辉说。

    突围 

    STEAM理念 传统与现代结合

    比构建课程体系更难得的是,铁军小学对狮扎技艺的传承,得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多方支持和喜爱。这么艰深的传统技艺,为何能够在铁军小学受热捧?张丽琴介绍,“2018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个就是引入了STEAM理念。当时我们代表佛山市参加了一个全国的交流会,真正明晰了STEAM理念,并将其引入到学校。”

    STEAM是五个单词的缩写:Science(科学), Technology(技术), Engineering(工程), Arts(艺术), Maths(数学)。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STEAM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

    在STEAM理念的指引下,铁军小学将狮扎由文化领域强调的对技艺的传承,转型为教育部门对文化的弘扬。“这样一个转型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理念下了解狮头文化,孩子觉得不枯燥,画画可以画狮头,在这个基础上有兴趣的再去学习狮扎,就很有趣,就铺展开来了。”张丽琴说。

    “我们让传统的东西不再整体表现,而是把美术的东西抽出来。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画狮头故事,做黏土狮头。三年级的学生可以上狮唇的想象课程,比如狮唇的想象画,传统的狮唇有一些纹样,但是这样上课孩子会觉得很闷,所以我们把狮头的文化和表现形式提取出来,让孩子觉得比较好玩。又比如说狮耳,做成小吊坠,狮眉做成小雨伞,用美术的语言表现狮头文化。”这种教学方法是欧琦辉创造出来的。

    以前铁军小学是欧琦辉一位老师带着大家学,后来转型为美术课所有老师都学习狮扎。不仅老师和学生在做,家长也行动起来,录视频教社团的学生。

    除了狮头信箱,铁军小学的孩子们还创作了狮头纹样的黏土发夹、书套、纸杯等等文创作品。“但是一切是在尊重传统和敬畏传统的基础上,传统的东西不能瞎搞瞎闹,要在懂它的基础上再去创造。”欧琦辉强调。

    传承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审美素养

    在铁军小学狮头艺术工作坊一进门那里,摆放着一只扎好的小狮头,是五年级的熊榆菲花了半年时间完成的。别看熊榆菲年纪不大,已经学了三年狮扎。一个小狮头光扎就要半年,还不算扑、写、装等步骤,不过熊榆菲没有觉得比较枯燥,“每扎一根乐趣会多一点,迫切想知道下一根扎完会变成什么形状。”熊榆菲的家里人也很支持她学习狮扎。现在,熊榆菲每周至少要花两个小时学习狮扎,“没学狮头前不了解传统文化,学了之后除了狮头还接触到剪纸等其他岭南文化。我的责任就是把狮头文化传承下去,毕竟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狮头文化。”熊榆菲打算以后从事跟传承狮头文化相关的工作,“我想当设计师,把狮头纹样和图案设计进去。”目前,铁军小学能够扎狮的孩子已经有将近20个。

    “通过画、染、扎这样一个系统的训练,能够培养孩子系统思维的能力,令孩子心灵手巧。而狮扎作为一项传统文化,特别能够在美育方面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此外,通过参与狮扎创作,学生也树立了自信和团队精神,开发了多方面的思维,团结协作能力特别强,所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张丽琴说。

    在红色精神和狮扎项目的引领下,2018年,铁军小学获得区级以上各级各类荣誉60多项。“狮扎项目对学校各方面的带动作用都很强。”张丽琴说。

    张丽琴介绍,接下来,铁军小学还将继续深化狮扎技艺的传承。首先硬件方面,将投入20多万元打造一个60多平方米的狮扎工作坊。其次软件方面,构建专门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每个年龄段系统地培养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等等。此外,学校还考虑将静态的狮扎真正“动起来”,以动态的形式展示传统狮扎技艺的风采,并考虑与香港的姊妹学校合作,将狮扎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据佛山市文明网)

当前:五版(2019年06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